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枇杷树棒“打”糍粑 木香米香相得益彰
发布时间:2018-03-15 09:23:40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3895

糍粑因口感糯滑、口味清香,备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常见的食物。巴南区丰盛镇十字街有一位农妇,正是靠着这小小的糍粑,成为当地的“名人”。

    这位农妇就是田芳,她靠着卖糍粑盖上了三层楼的新房。如今46岁的田芳,不仅有做不完的糍粑订单,每年有10余万元收入,还不用外出打工,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小孩。

    女承父业 一做就是20年

    近日,笔者走进丰盛镇十字街田芳的家时,她正在和70岁的父亲一起做糍粑。

    将浸泡好的糯米倒入木甑子里,旺火蒸1个小时。揭开装有30斤糯米的大木甑子,蒸气腾腾而起。

    “熟了,可以打了。”田芳舀出一小勺糯米尝了一下,然后将熟糯米倒进石碓窝。

    父女俩一边喊着有节奏的号子声,一边拿起圆形木制糍粑棒,对着糯米使劲敲打。一下又一下,糯米被捶成一团,又粘在木棒上,拉得老长。

    “捶好以后,冷却一会儿就可以捏了。”随着田芳和父亲的“嘿哈”声,石碓窝内散发出阵阵清香,绵软劲道的糍粑,就打好了。

    “我做糍粑生意有20年了,手艺是跟父辈学的。”田芳告诉笔者,父亲那一辈就开始打糍粑卖,自己从小就传承这门手艺,他们家的糍粑非常软糯香甜,以前就卖得不错,丰盛古镇开街后,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这让她家的糍粑飘香在外。

    手工制作 糍粑品质特别

    “好香!里面都放了什么好东西?”正在田芳店铺前购买糍粑的游客李女士好奇地问道。

    田芳接过话茬:“原材料本身没什么特别,就是用的本地糯米,主要是制作糍粑的全过程都是靠手工操作。”

    田芳告诉笔者,在打糍粑之前,要先挑选出饱满的糯米进行浸泡,浸泡两天后,将沥干的糯米倒入木甑子里,用旺盛柴火蒸熟;蒸熟后就开始打糍粑了,“碓窝”是用石头做的,用枇杷树棒不停地捣窝子里的糯米,等到糯米全变成团,看不见米粒,而且很黏时,就打好了。

    用枇杷树棒是有讲究的,因为枇杷树木质细密、硬度适中,用来打糍粑再合适不过。最重要的是,枇杷树棒有一种自然的清香,遇上米香,会有一种相得益彰的糅合感。

    “黄豆、芝麻、花生米合制而成的糍粑粉都是手工制作,要用小碾子细细磨好。糍粑打好后,裹上粉,压平、切块就可以吃了。”田芳介绍,糍粑的吃法有很多样,可以烤着吃、蒸着吃、油炸吃,无论哪种吃法,都香喷喷的,令人口水直流。

    市场青睐 一年收入10万

    “我从1995年开始打糍粑卖,23年了!”回想起多年来的坚持,田芳有太多的感慨。

    最开始,主要是在丰盛镇赶集的那一天做,从凌晨忙到大天亮,一天能卖200来个。

    花好蝶自来,货好不愁卖。由于田芳的糍粑完全由手工操作完成,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糍粑清香可口的原味,并且价格也不高,一块钱一个,因此深受市民青睐。回头客多了,托人带的也多了,田芳家的糍粑总是供不应求。

    到现在,就不光是赶集的时间忙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仅靠在家做糍粑,去年她就收入10余万元。

    “每天的糍粑都是一个不剩地卖完,从没有剩货。”田芳说,现在不仅在店内销售,她还学会了在微信上卖货。去年,学会线上销售不久的她,线上营业额就突破了2万元。

    文 通讯员 袁启芳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