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璧山区河边镇新四村,78岁的王斯贵老两口,收完最后一窝藠头后,拍了拍手上的泥沙说:“今年这2亩多地,又收入了4万多块钱。”
王大爷这块地周边,快收获完藠头的600多亩沙地,已呈一片油黑。村民周宗礼说,再过半个月,这地里又将种上花生。
“画圈” 外来藠头长得好
新四村这600多亩油沙地在太仙山坡上,奇特的是,除这片地是黑油沙土外,其周边地的土质,就不一样了。而村民在这片土地上种藠头,也是近几年的事。
“我从双流买回的藠头品种,在这里画了一个圈。”河边镇人大代表杨作东说,这片地上种的藠头品种,个大、色白、肉嫩、味纯。但是,同样的品种,种在周边的地上,品质会大不相同,产量也会降低。
这是为啥呢?
杨作东也说不清楚,但他讲了一个故事:2012年,他到成都双流去走亲戚,在街上见当地农民正在卖藠头种,个大、色白、肉嫩。于是,就买了20余斤回来,种在自家的地里。
收获时,这从双流买回来的种子,长的藠头一点没有“变种”,人见人爱。周围的乡亲见了,都舍不得让他拿到市场上去卖,全部留下来做种。
经过几年的种植,从双流买回来的藠头种,在这片600多亩面积的油沙地上画出一个圈,繁殖开来。
为什么叫“画圈”?是因为,种植过程中,村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至今仍不知为啥品种的藠头,只能在油沙地“圈”内种,亩产量可达五、六千斤,品质也好,但一旦走出这个“圈”,就会“变种”。
“怪圈” 圈内圈外两个样
“‘圈’里的藠头,价格比‘圈’外种的,高出了1倍。”杨作东说,因为这里种的藠头,不仅品质好,上市时间也提早了一个月,2月底就可上市销售。
走出这个“圈”,同样的品种,同样的管理,种出来的藠头,个头要细长一些,在快露出土面的头上,还会变成绿色,口味也没有“圈”内的好。因而,在价格上,就低得多。
在璧山城区的市场上,其他地方种的藠头,每斤价格不到2元,而新四村这600亩地里的,则可以卖到每斤4元。
“目前,我们这里的藠头,不用挑到市场上去卖,全是通过电商平台,贩子在网上就订购完了。”杨作东说,去年,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人大代表,帮助村里建起电商平台,并组建起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太仙山”牌商标。因此,收购藠头的贩子,在电商平台上订好数量,然后由合作社组织农户把货准备好,贩子的车直接到地头收购。
“富圈” 村民走上致富路
而今,这600多亩面积的藠头,成了新四村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据村里统计,目前,已有306户村民,将自己在“圈”内的土地利用起来,种一季藠头,待藠头收了后,再种一季花生。
“自从开始种藠头后,这里的地就金贵起来了。”新四村六村民组的周家九说,他家把在“圈”内的3亩多地用来种一季藠头,可收入5万来块钱,再种一季花生,能够收四五千块钱。
由于种藠头和种花生所用的劳力不多,因此,经营“圈”内土地的,基本上都是留守在家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或妇女。
“圈”内的土地,已给这300余户村民,每年每户带来上万、甚至数万元收入。杨作东说,“圈”内的几个贫困户,也靠种藠头,实现了稳定脱贫。
建卡贫困户张兴贵,老两口都已60多岁,并分别患有糖尿病和风湿性关节炎。老两口种了3亩地的藠头后,每年有不低于4万块钱的纯收入,不但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
文 记者 罗成友
通讯员 连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