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璧山区河边镇浸口村,530多亩的青见果园里,工人们正在采摘金黄色的果子。
“这果子要采摘到5月初。”果园的主人、中国柑橘研究所教授晏承泉说,青见品种正好填补了重庆这段时间无鲜橙的空白,市场前景极好。
而村里的村民则说,经过10余年的种果,终于见到成果了!
10年种了3次果 都不成功
在浸口村这530多亩坡地上,近10年来,已经先后种了4次果子,而前三次都不成功。
第一次是由村里发动村民栽种,结果,除有少数几户村民栽种了一点外,几乎没有动静。
第二次是时隔两年后,村里见村民不愿自己出钱购买果苗栽种,于是,便由村里出钱,买来果苗,发给村民栽种。然而,由于许多村民对种果缺乏信心,把村里发下来的苗子,不是当柴烧,就是随便往地里一栽就了事,随后就不管了。因此,第二次种果也没成功。
4年前,镇里经过规划,结合在浸口村内建的公墓园,决定把公墓园前的这500多亩坡地建成果园,并选择了清明节前后开始采果的青见品种。
这次建果园,镇村吸取了前两次种果不成功的教训,不仅大力发动村民,还从机制上进行创新,村民把土地入股,村里组建起甜缘股份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栽种和管理。
这一次,530多亩果园,全部在当年春天就栽种好,并由合作社组织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然而,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果树苗虽然栽种下去了,果园也集中经营管理了,但果树苗长得不好。2016年下半年,镇人大主席团在组织人大代表对这个果园进行视察后,建议从技术和管理上加强果园的经营。
柑研所教授出马 救活果园
在人大代表的建议下,镇村找到已在璧山区大路街道流转土地经营果园的中国柑橘研究所教授晏承泉,请他来“救急”。
2017年1月,晏教授以每亩每年600—800斤黄谷的流转金,从甜缘股份种植专业合作社手中,将530多亩果园流转过来,并组建起山悬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营这片果园。
“刚接手过来时,果园里由于病虫害防治不好,一些果树快死了,当时用稻田栽种的果树,由于排水不好,也长得不好——这个果园缺技术啊!”晏教授说。
接手过来后,晏教授组织了一个技术小组,把现代果园管理方式移植过来,采取了绿色种植方式,把死掉的3000多株果树,重新补栽好,对排水不好的果园,完善了排水设施。
几个月后,“半死不活”的果园,被晏教授救了过来。今年,果园进入初投产。
4月10日,重庆日报记者在果园里见到,树上结着金黄色的果子,散发出阵阵果香。在这个季节,能够采摘到这样的鲜果,是很吸引消费者的。
晏教授介绍,目前,在重庆地区,青见品种只有这里才有成片的500多亩果园。在邻近的四川,也只有射洪县有成片的3000余亩。因此,市场前景是不错的。
“这530多亩果园,明年就可产出40万斤,后年增加到150万斤以上。”晏教授说,每年的产值,至少也在600万元以上。如果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到园内采摘,年产值还能翻一番。
文/记者 罗成友 通讯员 连宏宇
【记者感言】
产业兴旺需要懂农业的人
采访完浸口村青见果园,记者陷入深深的沉思:这果园为啥经过4次种果才成功?
行政手段推动不成功,这不难理解。而股份合作制的专业合作社也不成功,这就得好好找找原因了。
任何农业产业,都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作支撑,都离不开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而像股份合作这样的机制,虽是产业兴旺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跟上,同样发挥不出其机制的效应来。
没有产业兴旺这一最重要的基础作支撑,振兴乡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而产业兴旺,需要有适宜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更需要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作支撑。产业兴旺,需要更多懂农业懂管理懂技术的人。
记者 罗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