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从亏本买卖 到果子风景都赚钱
毛坪李子的“转身”——
发布时间:2018-05-09 09:28:28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4145

5月的开州区渠口镇毛坪村,李子园里郁郁葱葱,在阳光的照射下,拇指大小的李子挂满树枝。

  时下,距离李子成熟还有1个多月时间,而村民杜兴林却已经在清明前后,靠着“卖李花”,提前收入了1万多元。

  驻村第一书记罗继波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而今,不少村民在毛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像老杜一样吃上“旅游饭”,还有60户500多村民通过抱团种李子,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李子亏本 村民唉声叹气

  “今年要是行情好,靠卖李子差不多又有四五万元的收入。”看着门前院坝的李子林,杜兴林开始预估今年的收成。

  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去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他开办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算上旅游收入和卖果子的钱,去年挣了十多万元。

  现在他的李子树,不仅由合作社提供从种植到销售“一条龙”的服务,他还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到县里参加一些乡村旅游知识的培训,或是到合作社里担任李子苗的技术顾问……他家的生活,也开始变得宽裕起来。

  而几年前,毛坪土李子还只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直到2012年,喻海波返乡成立毛坪种植专业合作社,事情才有了转机。

  毛坪一直有种植李子的传统,低缓的丘陵和充足的光照,土李子凭借个头大、入口化渣的优势,在当地口碑远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栽种。

  但后来,由于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种李子的多是老人,种植技术不高、观念落后,再加上品种退化等原因,土李子产量不仅下降,口感和品相也越来越差。

  于是,每到李子成熟时,果农们总是忧心忡忡。

  “肩挑背扛,辛辛苦苦背到镇上或是城里卖,一两元一斤都无人问津,扣除车费和人力成本,算下来根本挣不了钱,有的李子就这样烂在了树上。”回忆起前些年的情形,村民喻世功有述不完的苦。

  听到村民的一声声叹息,喻海波的看法却不一样,他认为,现在市民都很注重生活品质,对水果的质量要求都很高,如果能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李子,一定会受到欢迎。

  2012年春节,喻海波辞掉城里的工作,回到村里准备大干一场。

  抱团种果 大家拧成一股绳

  喻海波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虽然他在城里务工,但因从小生长在毛坪,对家乡的土李子很是了解,也时常向周边的同事、朋友推荐毛坪土李子。

  “好端端的果子,怎么落到如此境地?”回到村子,他将目标锁定在土李子赚不到钱的“病根”上。

  经过1个月的调查和果农的交谈,他找到了答案。

  “主要原因在于:果农在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上,常常单打独斗。比如,果树管理方面,修枝防虫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施肥浇水靠经验;销售方面恶性竞争,缺乏统一的品牌包装等。”喻海波分析道,“要想结束这种局面,必须想办法拧成一股绳,抱团发展。”

  当年4月,喻海波成立了毛坪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土地、果树入股,带动村民一起抱团发展,当年就吸引了51户113名村民入社种果树。

  根据协议,合作社对成员种植的果树提供栽种、管理、技术、包装、销售等果子种销全过程的统一管理,到了年底再按股分红。

  为了保证李子的品质,他请来村里的“李子专家”对土李子的品种进行筛选,培育出成熟期更长的晚熟李。又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果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的节气,对果树进行修枝整形、浇水灌溉、病虫害的统防统治……

  在品牌和销售上,合作社成立初期就注册了“八缘”开州晚熟李商标,并借助农村电商下乡以及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同当地的电商平台以及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签订网售协议,实施“线上网络订购,线下展示交易”的销售策略。

  2015年,改良后的果树迎来了第一次挂果,抱团发展很快就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李子个头大了不少,口味也有了提升,每棵果树的优质果达到50多斤。更让人高兴的是,合作社种出的李子,成功获得了绿色农产品的认证以及“重庆市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称号。

  果子风景一起“卖” 贫困户摩拳擦掌

  “去年最贵能卖到十五六元一斤,卖到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市。”喻海波说,去年合作社实现收入500多万元。

  “3亩李子,没想到赚了近万元。”入了社的喻世功,高兴得合不拢嘴。而5社的杜兴林则依靠合作社举办的“李花节”,不仅吃上了“旅游饭”,还销出了不少自家的土特产。

  不少村民则在基地找到了“新工作”。45岁的唐向田是村里的贫困户,3亩土地入股能有1000多元的分红,他和妻子王小燕一年在基地务工,能挣1.5万元,还照顾了老人和小孩。

  看到李子产业的效益,7社的喻昌彬去年底也开始返乡,开垦100亩荒山种上李子树。

  去年底,看着同村的杜兴林将7亩李子地加入合作社收入翻番后,贫困户罗先彬坐不住了,开始戒酒戒赌,将荒山荒坡开垦出来,种上李子树。

  如今,合作社有固定社员60户500多人。在毛坪,果农不仅可以卖果子,还可以“卖风景”,吃“旅游饭”。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果农增收变得轻松,贫困户脱贫的信心也变得更坚定。

  文 记者 赵伟平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