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南津街道6个“空壳村”摘帽
围绕土地集体经营产业,为农民提供社会服务
发布时间:2019-02-11 09:47:29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3132

    本报讯 (记者 罗成友)对于刚刚过去的2018年,合川区南津街道苟家村党支部书记朱纯云感到很自豪:因为在这一年里,该村终于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村集体经济首次有了5万多元的收入。

  “收入全部从土地或围绕土地进行服务获得”,他告诉笔者。

  在2018年,南津街道共有6个村靠土地生金,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摘帽目标如何实现

  2018年,朱纯云头上还多了一顶帽子——苟家村综合服务公司总经理:“我们这公司也是有法人资格的”。

  据了解,2018年,南津街道提出一个目标:到2019年底,所有的村都要摘掉“空壳村”的帽子。

  目标好提,可如何实现呢?

  他们的计划是:在土地上做文章,围绕土地搞好经营。

  路径是:街道与供销合作社合作,在街道成立供销社有限公司,然后,由供销社、村共同出资(村的资金主要由街道出),组建起10个村级农村综合服务社或服务公司,并具有法人资格。

  “村级综合服务社或公司成立后,围绕土地或为农民服务开展经营,从中获得集体收入。”南津街道负责人说。

  四个方面开展经营

  目前,南津街道的村级综合服务社或公司,主要围绕土地进行了四方面的经营:

  一是集体经营产业。如米坊村综合服务社,从村民手中流转10亩地,种植中药材黄精;梁坝村流转30亩地,种植中药材丹参;梳铺村流转100亩地种优质稻等。目前,全街道由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已达3050亩。

  二是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由综合服务社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村民种地提供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目前,街道已在苟家、梁坝村建起两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全街道开展社会化服务。2018年,完成机耕面积14000亩,机收13216亩,水稻直播300亩。

  三是以订单方式经营农用物资。村级综合服务社或公司,在街道供销社有限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按照村民的订单,以低于市场5%—10%的价格,为村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

  四是开展土地预流转服务。将农户承包的土地,通过预流转的方式,集中到村综合服务社或公司手中,然后按照街道的产业发展规划,由综合服务社或公司统一对外进行招商,除农民可获得土地流转金外,村里也获得一定的协调服务收入。目前,全街道已经预流转土地6200亩,并通过统一对外招商,引进4个现代农业项目,协议投资达1.05亿元。

  围绕土地实现多赢

  近日的苟家村,用薄膜围挡成无数小池的青蛙养殖基地里,个头不高的唐春宇,正带着几位养殖工人忙碌着。

  唐是合川区钱塘镇的一位农民,有养殖青蛙的技术。2018年,他来到苟家村,从村综合服务公司手中,流转了26.8亩地,建起青蛙养殖基地。

  这26.8亩地,先由村里的24户村民预流转给村综合服务公司,然后再由服务公司流转给他。在这个流转项目中,除村民保证了每亩每年600斤黄谷(以当年市场价支付)的流转金外,公司也获得了3560元的服务收入。

  “这笔钱付得值。”唐春宇说,因为公司要做好周边村民的协调工作,还要争取相关的项目投资。

  26.8亩土地上体现了多赢,既为村民“生”出了流转金,又为村集体“生”出了服务金,当然也为唐春宇“生”出了效益金。

  “我们村能够摘掉‘空壳村’的帽子,靠的就是土地生金。”朱纯云说,去年的5万多元集体经济收入,全是围绕土地经营和服务获得的。

  村综合服务公司组建起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在从村民手中预流转149.8亩水稻田,以全程机械化的方式,种植优质稻。这一经营项目,村集体获得了3.1万元的收入。

  除此以外,村综合服务公司通过供销社渠道,为村民提供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获得了纯收入5500元;在水稻收割季节,通过以统一的价格,组织外地的收割机来为村民收割水稻,获得2000元的收入等等。

  这一系列围绕土地进行的经营服务,不但拓宽了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也为村民种地降低了成本。村综合服务公司组织经营的农用物资,质量得到保证,价格比市场价低5%以上。而统一组织收割机收水稻,每亩的价格也低20%左右。

  “2018年,街道摘掉的6个‘空壳村’帽子,基本上做法与苟家村异曲同工,为今年实现全摘帽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南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