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懒庄稼”与“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9-02-26 09:35:25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2806

  “搅拌、过滤、沉淀、加工……”近日,武隆区沧沟乡沧沟村,苕粉扶贫加工厂生产车间里异常热闹,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

  红薯是武隆区的传统产业,因种植难度小、产量高,且受气候影响较小,被农家称为“懒庄稼”,当地生产的苕粉因口感细腻,成为走亲送友、招待宾客的必备食材。

  2014年,沧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廷奎从武隆手工苕粉中嗅到商机后,带领村民在村里投资建厂,向全村乃至全乡农户免费提供种子,以4角/斤保底收购,还以每天90元的价格吸纳农民在家门口务工。

  红薯原料来自本地,生产全程采用手工,工人来自周边农户,传统苕粉加工走进工厂后,沧沟乡的苕粉产业化散为整,既保留了传统的原汁原味,又实现了产业规模化。依靠种植红薯和务工,六七十位村民领上了“双工资”。

  为将沧沟苕粉做大做强,该厂又注册了商标“瓜乡苕粉”,通过土特产门店、电商平台对外销售。4年来,沧沟苕粉征服了消费者,扶贫工厂生产的手工苕粉,最高卖到了16元/斤。

  2018年,该厂苕粉销售量达到60万斤,年产值达到700多万元。

  “种植面广,原材料不愁;市场不缺,销售情况好;带动群众,实现脱贫增收。”赵廷奎告诉笔者,三方面的考量让大家对苕粉产业充满信心,下一步,还会将苕粉产业做大做强。

  文/通讯员 徐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