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看看,现在新品种很多,你想要苦荞面,还是无碱挂面?”近日,在北碚三圣镇古佛村,徐中海正在家中,向慕名前来购买手工面的客人介绍自家的产品。
比起3年前笔者第一次来访,徐中海的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得更大了,变得热闹了,每天络绎不绝的市民在这里进进出出。
变 规模扩大 品种增多
“我们投资了几十万元,把房屋进行了重新修建,制面场地比过去扩大了一倍,卫生条件也达到了国家标准。”徐中海告诉笔者。
这一楼一底的房子在古佛村格外醒目,室内墙上置挂着“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白色的瓷砖沿着墙一直贴上屋顶,压面机也焕然一新。门前的晒坝不见了过去破旧的竹竿,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钢制晾晒架。
不仅如此,徐中海还取得了食品加工小作坊登记证,特别选用北方生产的优质面粉,让挂面更加筋道,参与挂面制作的工作人员也增加了3个,在最初单一品种的基础上,增加了无碱面、荞麦面、鸡蛋面等,包装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增加礼品盒,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当然,人手增加,产量自然也得到增加。
“新闻媒体对我们进行报道后,手工面就好卖得很了。既然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就要规范生产,不仅面要好吃,也要干净卫生。”徐中海很珍惜这个发展的机会。
不变
技艺传统 品质依旧
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但徐中海并没因此盲目扩大产量。
“闻一下我们的面条,是不是有一股浓浓的麦香味?”徐中海自豪地说,这种麦香味和面条的高品质源于“古佛徐氏手工面传统制面技艺”,也是他手工挂面变化中的不变。
和过去一样,徐中海依然采用三圣天然井水调制盐、碱,用手工把碱水与面粉搅拌均匀反复揉压,再用制面机多次压制,使面皮达到非常柔和的状态后,再制成面条,最后经过天然晾晒而成。
“下雨天就没面吃,因为我这里没有烘干机,全靠晾晒。”3年前笔者采访时,徐中海这样说,现在仍然是这句话。
在与时俱进的变化中,徐中海仍然坚守自己那一片天地。盛水的水缸、揉面的木桶、挂面的蔑片、切面的大刀都是3年前、甚至10年前的老物件,这些与挂面品质有关的,与传统制面技艺相关的东西,从未改变。
文 特约通讯员 秦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