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罗成友)“在这里做活路,找了钱不说,还学到了技术。”3月5日下午,正专心在花盘上播撒草花种子的程良梅,头也不抬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家门口上班,每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工资,早晚还能照顾自家承包地上的活路。”
这位40多岁的妇女,是璧山区璧城街道龙井湾村一组的村民,她就业的这花木种植场,属于顺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面积有50余亩。记者看到,在种植场里忙碌的种花工人,共有10多名。
产业花盛开龙井湾
璧南河支流从龙井湾中间流过,河的两岸,除了水稻田,就是花木种植场。
“目前,村里已从九龙坡白市驿引进5位花木老板,加上璧山城里来的,总共有8位花木老板,把村里适宜种植花木的600多亩地,以每亩每年1250元的流转金,流转去建成了8个花木种植场。”龙井湾村村委会主任马廷超说,“产业振兴在我们村,可以说是先行了一步。”
据他介绍,目前,龙井湾村除了花木产业外,工业也发展得不错,村里已有42家以汽摩配为主的企业,一座木材市场。
看来,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先行,在这个村里的确已经“先行”。村里的产业发展,就像这湾内雨后初晴下五彩的草花一样:花开龙井湾,香飘璧南河。
1800人家门口就业
龙井湾村二村民组的贺开明,就在家门口的花木种植场里做工,每天有几十块钱的工资。
贺开明家总共有3个劳动力,目前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儿子在开大货车,专门为村里的几个花木种植场送货,儿媳妇在村里的永顺弹簧厂做工,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
村里的花木产业和工业发展起来后,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马廷超说,村里的环宇汽配有限公司,就有120多个固定工作岗位,42家企业和一座木材市场,共为中青年人提供了上千的工作岗位,8家花木种植场,则为中老年人提供了100多个岗位。这数以千计的岗位,已满足了村民就业的需要,现在,村里的农民,只要自己愿意,都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龙井湾村人口不少,总共有2600多个劳动力。马廷超告诉记者,目前这些劳动力中,除少部分在外经商办企业和务工外,70%以上都在家门口就业,总共有1800人成为村里企业和花木种植场的工人。
产业把村民留在了村里后,村里的人气也旺了起来。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基本没有见到闲置的农房,也看不到留守老人孤寂的身影。
“亦工亦农辈子不穷”
“杨厚明是我们组里最勤快的人。”龙井湾村七村民组的村民说,只要是晴天,每天很早就能见到他在地里忙活,下午5点过后,又能见到他在地里,只有白天在地里见不到他。
那白天他到哪去了呢?村民说,白天他在环宇汽配公司上班。
杨厚明家有3个劳动力,如今都在村里的企业上班,每个月家里的工资收入就有上万元。
与此同时,家里的承包地也没荒着,3亩水稻,2亩旱地,都种得很好,还用种的粮食养了猪。
在农村改革开放前,农村有句俗话叫做“一工一农,辈子不穷”,意思是夫妻俩中有一个人当工人,这个家庭就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再加上有地耕种,日子就会过得不错。马廷超说:“现在我们村的农民,则是亦工亦农,辈子不穷。”
由于村民多数都是在家门口就业,所以,家里的承包地也没荒着,利用早晚和休息天,把地种起来。记者在村里除了没有见到闲置的农房,也难得见到一块撂荒地,看来,这里的人们,真正实现了亦工亦农两不误。
通讯员 连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