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苏义诊,一背篓折耳根不到1小时就销售一空。小半天,30多元钱进了老人的腰包。
“看油菜花的人多了,买卖就好做了。”去年,苏婆婆就开始卖咸菜、野蒜、鱼腥草了。老人说,“一年卖了9000多块钱,早没要儿孙们的敬老钱了。”
近日,忠县马灌镇党委书记潘万镪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近年来,马灌镇因地制宜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建起万亩油菜基地,引来了游客、老板,还有返乡创业的村民,带动了300多贫困户增收致富,油菜花的魅力正日益显现。
引来上万名游客赏花
两年前,马灌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地貌多为丘陵,一直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虽有“忠县粮仓”的美誉,但产业发展较为单一。
“过去,农民在这块有土地上的收益就是水稻。”2016年,梁(平)忠(县)高速途经马灌并设有马灌互通;同时境内有上万亩良田分布在碧波荡漾的倒灌湖畔。“发展全域旅游,我们就开始探索农旅融合的新文章。”
2018年,马灌镇以倒灌片区为核心,动员倒灌社区、金宝村、双石村村民种植1000多亩油菜,并专门修建观景台、彩色观光步道和知青公社。令人振奋的是,去年,油菜花开后,短短一周,吸引游客5万人次,网络关注量达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0余万元。
“尝到甜头,村民都愿意种植油菜了。”马灌镇镇长李浩介绍,两年前,不少村民还不看好油菜花产业,不愿种植油菜。今年,全镇油菜种植面积猛增到1.2万多亩。政府乘势而为,相继落实了停车场、公共厕所、倒灌湖景区环湖公路、儿童游乐园、鸟瞰观景亭、风雨廊桥、多彩旅游步道、环倒灌湖景区观景步道、休闲椅凳、线路标识标牌等设施建设,“真正让万亩油菜基地成了景区。”
今年3月8日,“香村甜园·多彩马灌2019重庆·忠县菜花节”在马灌镇举行。当天,前往马灌镇赏花踏青的游客达1万多人次,截至目前,全镇已接待游客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2亿元。马灌油菜花“火”了。
引进投资发展的老板
今年的菜花节,游客不但可以踏青赏花,还可以在油菜基地一睹孔雀开屏的盛况。
“油菜花不但引来了游客,还引来了投资的老板。”就在油菜基地,河南濮阳凤翔蓝孔雀养殖有限公司投资1.9亿元,在倒灌湖畔建设凤吟园孔雀主题乐园。目前,园内有成年和幼年蓝孔雀1万余只。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凤吟园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孔雀园,也是全国唯一的园林式孔雀饲养观光园。”
孔雀寿命长达25年,喂养简便,年产蛋约40只,一只孔雀年产蛋可盈利800元,是一项带动性强、村民易接受的脱贫产业。凤吟园建成后,还选育了200只孔雀送给马灌镇20户贫困户喂养,并负责技术指导和孔雀蛋回收。
“今年就开始产蛋了。”高渡村尹世明因灾致贫,凤吟园送给他2只公孔雀、8只母孔雀。他精心喂养,这些孔雀可持续产蛋15年,每年创利润6000多元,“养孔雀不但让我能脱贫,还能致富。”
同样因为油菜花落户马灌镇的高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免费为黄钦社区500户村民(其中20户贫困户)提供价值10万多元的优质水稻种子,发展起2300亩水稻基地,同样负责技术指导,并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3角钱的价格回收稻谷,带动创收400多万元。
据介绍,继凤吟园、高鹏生态农业之后,重庆全伦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种植食用笋竹1.2万亩;重庆创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果桑采摘园500余亩;重庆腾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500余亩无花果采摘园。
“3月赏油菜花、4月采竹笋、5月摘桑葚、6月有脆桃、8月品无花果……”马灌镇党委副书记张昭平说,现在马灌镇月月有花果、季季有活动。
引村民返乡就业创业
两年前,金宝村的刘桂华一直在外承包装修工程。去年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他与妻子回到村里,尝试着做农家饭招待赏花的游客。
“去年就挣了8万多元。”游客吃饭、婚丧办席、朋友聚会、逢年过节招待亲友……刘桂华没想到,在乡下开饭店生意这么火爆,“家门口就能挣钱,我们就不外出谋生了。”
去年8月,刘桂华自费2万元前往湖南学习川湘菜制作,提升厨艺。今年1月,刘桂华的大柏树农家乐正式开业,雇请了8个村民当服务员,并定期采购7户村民的农产品,其中贫困户有6户。从菜花节开幕到目前为止,刘桂华的农家乐营业收入达8万元。
3月8日,菜花节开幕当天,农家乐老板张洋仅出售自家古法熬制的麻糖,就收入1万余元。
一朵油菜花,引来了游客、引入了老板、引回了外出务工村民,带来了人气和商气,逐步发展起高效粮油、笋竹、肉兔、生猪、生态水产等特色效益农业,带动了创业、促进了就业。
44岁的刘志旭,因病不能外出务工,两个孩子一个读小学、一个上高中,正是花钱的时候。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家里养鸡养猪也变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很艰难。
现在,家门口有了游客,刘志旭家的鸡鸭终于可以变成钱了。他和妻子还在景区的工地做小工,夫妻二人每天能挣200多元。刘志旭说,他们不能一直靠政府扶持,现在有了就业机会,有信心靠双手脱贫致富。
“农旅融合,走出了脱贫致富路。”潘万镪介绍,一年多来,马灌镇外出返乡人员达600人,其中200多人创业,300多人在村里就业,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个、新型职业农民20名,带动了3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文/记者 彭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