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央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小农户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小农户如何才能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机衔接呢?
日前,重庆日报记者到璧山区璧泉街道虎峰社区进行了调查,发现这里围绕水果品种结构调整,把小农户引向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市场。
樱桃好吃价不低
4月底的一天,虽然不是周末,但从重庆主城等地来采摘樱桃、枇杷的市民,让虎峰农民的果园,显得特别热闹。
“老何,你还有樱桃没有,我园子里的已经满足不了客人了。”一位村民向乡亲何均求援。
“还剩下几斤,你来拿嘛。”正在果园旁边公路边摆摊的何均,将最后几斤樱桃,全转给了前来求援的农民。
何均说,今年樱桃的价格不错,摊上能卖30元一斤,如果游客自己到园内采摘,40元一斤。
“自己采为啥还要贵一点呢?”记者不解。
“我们没有收入园票,自己采摘可以边采边吃呀!”他说。
看来,这里农民的市场意识蛮强的。
樱桃刚收头,枇杷又开始上市了。记者看到,公路边临时形成的市场上,村民用小筐装着的枇杷,要卖15元一斤,卖完后又马上进园内去摘,10多分钟后又提篮来到公路边。村民说,如果游客自己进园去采摘,价格是25元一斤,理由嘛,还是那句话,可以边采边吃,管够。
看来,这里不仅是樱桃好吃价不低,连枇杷等水果价也不低。
市场是最有效的粘合剂
虎峰社区有一半多的土地都在农村俗称的二连山上,映入眼帘的都是水果园。这里的水果园,都是村民一家一户自建的,每户种果面积一般在10亩左右。
“连接这些小农户的是市场。”璧泉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骆成勇说。几年前,人大工委看见这里的梨园效益不高,就组织人大代表中的农业专家到这里来,用市场需求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建家庭小果园。如今,这里95%的农户家都有自己的小果园,二连山上,已连片形成了1500余亩的规模。
其实,这里的农民早在30多年前就开始种果,那时种的是梨子和少量葡萄。虎峰社区主任何宗伦是最早在这山上种果的农民之一,他说,那时没有看准市场,所以,种出来的梨子,价格不高,还常出现烂市。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虎峰社区的果园,已被“包围”在重庆大学城和璧山城区中间。骆成勇说,农业专家们看好这一区位优势,认为完全可以通过水果品种结构的调整,把市场直接搬到果园里来。于是,他们引导农民将以前种植7月底集中上市的梨子,逐步调整为从4月到次年1月都能采果的“四季果园”。
“在人大代表专家们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调整,二连山上的1500余亩果园,已丰富到包括梨、葡萄、樱桃、李子、枇杷、板栗、柑橘等9个品种。”何宗伦说,销售市场也从以前的运出去卖,转到了就地、甚至在果园里就全部卖完,而且价格还成倍提高。
有机衔接在于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这几年,我家这10多亩果园,经过几次品种结构调整,已适应了市场,果子就在园里就卖完了,平均每亩的收入有2万多元。”四组的代修容指着已经成熟的枇杷说,“枇杷到园内来采摘,卖的是25元一斤。”
她告诉记者,以前园内种的全是梨子,集中上市时销路不好,价格也低,都想放弃不管了。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按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后,如今,果园里有了梨、樱桃、枇杷、桃子、李子、葡萄等品种,一年四季都有果子可采。
“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已经让我们社区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了有机的衔接。”何宗伦指着一些已经锯掉枝秆,正准备进行嫁接换种的果树说,通过这样的高接换种,当年就能试果,第二、三年就能达到丰产。如今,果园为了适应市场,5年就会换一批品种,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
文 记者 罗成友 通讯员 连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