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从贫困村到世外桃源
发布时间:2019-05-10 10:05:30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253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而南川区大山深处的金山镇龙山村,远离城市喧嚣和繁华,鸡犬相闻,仿如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近日,笔者走进龙山村,见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阴,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小桥、流水、绿树,相映成趣,一栋栋灰白的农房散落山间。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凭借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休闲避暑游,美了村庄,富了村民。

  我先来干,让大家眼见为实

  龙山村地处金佛山南坡,海拔在1000米以上,过去,这里因地处深山,发展相对滞后,成了市级贫困村。然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龙山村却摇身变成远近闻名的休闲避暑村?

  2007年,龙山村换届选举,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梁大友曾经在外跑过8年运输。他到过很多地方,亲眼目睹很多条件不如龙山村的地方,乡村旅游却搞得红红火火。

  “别人都能搞乡村旅游,龙山村为何不能?”梁大友说,龙山村海拔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地形地貌优势,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被评为市级“绿色村庄”,常年气温比主城低6℃以上,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2008年,梁大友带领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了第一条硬化通村公路。路修好了,梁大友试着游说大家一起开办农家乐,但无人响应。

  “没人站出来,那我就第一个先搞,让村民眼见为实。”梁大友说。

  路通的那一年,他的“欢乐农家乐”也开业了,当年夏天,两个月就收入了2万元。随后,他发动其他村干部陆续开办第二家、第三家农家乐……

  看着村干部开农家乐挣了钱,村民们有些坐不住了,纷纷将自家农房改造出来,办起了农家乐。如今,全村已有星级农家乐86家,家庭式农家乐20多家。

  过好日子,全因吃上“旅游饭”

  村民黄治文家的农家乐,就在村口不远处的公路边,两楼一底的新房,外墙粉刷成白色,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旁边还有一个小花园。

  “要不是发展农家乐,哪里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哟。”黄治文十分感激地说,他家有7口人,父亲和弟弟是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子上学,因病因学致贫。

  2015年,黄治文东拼西凑借了10余万元,加上多项扶贫补助,他将老房子拆掉重建,打造家庭式农家乐,仅仅两年,他就成功摘掉“贫困帽”。去年,他家有10间房屋接待避暑游客,农家乐收入达5万余元。

  梁大友介绍,每年的七八月是龙山村旅游旺季,农家乐入住率达到100%,加上农民销售方竹笋、土鸡鸭等农产品收入,村里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旅游火了,游客把村庄当第二个家

  “刚在山上挖的水竹笋、地里摘的蔬菜、山林里摘的野生柴胡,新鲜得很,在城里吃不到这么原生态的‘山珍’。”来自主城的游客陈福贵高兴地告诉笔者,他和老伴喜欢住在这里。

  今年66岁的陈福贵患有哮喘,天气一热就难受,尤其是夏天。他和老伴一直想寻找空气好、不用开空调的乡村避暑。3年前,他经朋友介绍,来到龙山村,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夏天不用开空调,吃的新鲜绿色食品,安逸得很。”陈福贵对龙山村赞不绝口,自从来到这里,他就再没有犯哮喘病。不仅如此,吸引陈福贵的,还有这里淳朴好客的村民:房东与他结成了“亲戚”,村民种的蔬菜免费送给他们,他们农忙时给房东干一些农活,自己有时也煮好饭等采笋的村民一起吃,“这里不宰客,住起安全放心,晚上夜不闭户。”

  如今,陈福贵和老伴已是这里的常客,每年除了7、8、9三个月长住,平时只要有空就往龙山村跑,周末儿女一家人也来这里度假,这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龙山村接待的几乎都是回头客,每年游客走时就提前预订下一年,预订率达95%,有的游客甚至还把钥匙带走,随时想来就来。”梁大友说,每年7月和8月,这里游客爆满,最多时村里游客上万人,十分热闹。

  龙山村旅游火了,但配套设施却有些跟不上。今年,该村把提档升级放在了首位——油化村里环山路、修建12个休闲亭、新建2个200立方米的蓄水池,新发展方竹笋、中蜂、红花油茶等,新安装太阳能路灯22盏、黄泥垭隧道也通了……如今的龙山村,俨然成了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文  通讯员  刘敏  通讯员 甘吴旻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