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巧用生态防控技术 万州人何治富在大山深处养出海虾
发布时间:2019-06-17 10:23:48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2422

在离大海1300多公里的万州区武陵镇石桥村,50岁才转型养虾的何治富在淡水中养出了南美白对虾,品质还相当不错。

“养虾看起来很难,但如果综合利用了物理和生物的生态防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减少虾病的产生。”近日,已养虾3年的何治富对重庆日报记者说。

向博士生儿子学技术

何治富以前在万州城郊开了个小修车铺。2015年,儿子考上了广东一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是海洋生物。在亲友的“怂恿”下,何治富向儿子学习养虾技术,并流转了石桥村的上百亩地搞海虾的淡化养殖。

“虾子是‘张口货’,最怕得病,尤其是像白斑综合症,一旦发病,很难治好。”何治富说,要想提高白对虾成活率,必须严格做好疫病防控。

每天检查三次水质

何治富在石桥村的虾塘边建起活动板房,并在里边专门开辟了一间屋子,放置显微镜、PH试纸等专业实验室才有的器材。

“每天早、中、晚都要测一次水质。”何治富说,水体的情况是随着温度在不断变化的,仅凭肉眼很难及时看到这些变化;而一旦能肉眼观测,在一定程度上已是为时已晚。

他边说边熟练地将刚刚从虾塘中取回的水样滴到载玻片上,放到显微镜下观测。“如果水里的蓝藻比较多,虾就不愿意进食,还很容易引起死亡,所以要及时防治。”他说。

对此,每年投入虾苗前,他都要对虾塘进行彻底清淤,并泼洒生石灰消毒。他说,去年他就偷了一下懒,有两口塘没有彻底清淤,导致富营养物质积累,蓝藻生长较快,因此去年的亩产量较前年下降了30%左右。

他说,一旦发现水体中的蓝藻有大幅增加的迹象,就要立即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体的微生态环境。一般用过微生物制剂后,蓝藻就能得到抑制,而无需用到杀藻剂,这样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虾生长的影响。

适当投入鱼类防病

据了解,何治富每年都要朝虾塘里投放草鱼、鲢鱼。

“难道不怕鱼类将对虾吃掉吗?”记者问。

“一方面,投入的鱼的种类、大小,以及时间都是有讲究的;另一方面,投入鱼类的原因就是为了消灭带病的对虾。”何治富笑道。

他说,投放的鱼类主要有草鱼、花鲢和无甲鲤鱼。这些种类的鱼主要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而虾生活在底层,因此平时能和平共处。

另外,草鱼和花鲢、鲤鱼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为食,是虾塘的“清洁工”,能起到清洁水体的作用。当虾塘中发现病虾时,何治富会停止投放饲料3天以上,以确保病虾被草鱼、花鲢吞食掉,直到观察没有病虾后,再按正常情况投放饲料。

他提醒说,鱼类的投入也有一些技巧。一般是在对虾虾苗投入10天、长到一定个头,并基本实现了淡化养殖后,再投放鱼类。投放的鱼类规格,以草鱼为例,一般在每尾0.5至1公斤,每亩投入40尾;可根据放养虾苗的密度适当增加,但每亩不能超过60尾。

投入草鱼后,在晴朗天气每隔8天,按每亩500克的量投入二溴海因杀菌、灭藻,并用浮石粗粉或白云石粉处理池塘底质;每天投放一到两次经过乳酸菌或芽孢杆菌发酵的饲料,喂养鱼类。

何治富说,通过这些措施,对虾的发病率大大降低,成活率在90%以上,亩产量保守估计超过300公斤。同时,还收获了草鱼、花鲢等鱼类,虾塘收入超过120万元。

记者罗芸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