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虽然天公不作美,一场大暴雨袭来,但没挡住九龙坡区西彭镇第六届葡萄采摘季的脚步。
当天上午,在简短的开幕仪式后,从主城涌来的游客,进入真武宫村的葡萄园里,采摘成熟的葡萄,参与“亲子游戏”等文化活动。
“向葡萄”带出一个葡萄镇
真武宫村“向葡萄庄园”的主人向权,看着成群的游客在园子里采摘着刚成熟的葡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今年500万元的收入又稳当了!”
西彭人都叫他“向葡萄”,这是因为他率先在村里建起葡萄庄园,并吸引游客来采摘。
2010年,“向葡萄”在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地,建起方便游客采摘的规范葡萄园。如今,在他的庄园带动下,真武宫村已经种植起1800亩精品葡萄,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村。
“在真武宫村的引领下,庄园式的葡萄产业,已延展到马鞍山、合心、长石等村。”西彭镇相关负责人说,全镇共建起了26个葡萄庄园,种植面积共有5000余亩,成为主城九区中最大的葡萄镇。
西彭葡萄有一个特点,不是由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而是由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庄园主,由庄园主集中种植。在品种上,也不止一两个品种,而是种有樱桃葡萄、阳光玫瑰、金手指等20多个中高档品种。成熟期也不同,从6月下旬开始,到7月中旬,持续有葡萄园开园,一直到8月底,都可采摘。
1颗葡萄引来50万游客
雨中,从杨家坪来的刘中全,在葡萄园里教自己的小女儿采摘成熟的葡萄。他说,这几年,他每年都要带着家人来这里品尝、采摘葡萄,体验乡村风情。
向权说,根据品种的不同,葡萄价格在30—60元一斤,几年来,都是这个价。
这样看来,采摘的葡萄价格并不低,游客为何还愿意来呢?
向权说,除了葡萄的品质好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三产业融合后,葡萄园不仅体现了产品的价值,还有旅游体验的价值。
向权说,他的这个葡萄园,只要葡萄成熟,每天都有游客来体验采摘,多时一天有五六千人,少时也有几百人,一季采摘,至少要接待10多万游客。
“一颗葡萄,每年为我们引来至少50万游客。”西彭镇相关负责人说,“镇里的26个葡萄园,已经成了26个乡村体验小景区。”
通过融合的葡萄产业,有效地提升了现代农业的效益。据镇里统计,全镇5000余亩葡萄园,每年仅葡萄采摘收入都接近1亿元,这还没有算上周围农家乐接待游客等其他收入。
文化与产业的有机融合
“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西彭镇宣传统战委员廖洪英说,“利用葡萄采摘季,我们把文化融入葡萄产业中,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葡萄采摘季刚开始的6月底7月初,游客可以通过当地的文化活动体验西彭镇的传统文化,并学习葡萄种植采摘等相关知识;7月中旬,在西彭卓润生态园里,将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大使选拔赛,来自全市的青少年,将通过乐器、舞蹈、戏剧等形式,展示自己对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中招募几名二十四节气宣传大使。
“从6月下旬到8月底的葡萄采摘季里,都将有持续不断的文化活动融入在其中。”廖洪英说,葡萄产业为西彭的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舞台,文化也将为葡萄产业吸引人气。
文 罗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