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花椒增产不增收 怎么办?
前年每斤花椒10多块,去年降到6块5,今年又降了两块多——
发布时间:2019-07-05 09:57:50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2481

6月24日下午,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林里,青绿的花椒压弯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椒农们正忙个不停,小心翼翼地把花椒枝条从树上剪下,再挑到阴凉处将颗颗花椒摘下来。

  傍晚时分,椒农们赶紧把采收的花椒运到镇上,在当地花椒加工企业——“彬哥花椒”大门口排起长龙,生怕自家花椒送晚了就卖不出去。

  看着眼前这喜人的花椒丰收景象,想到市场收购价却持续走低,“彬哥花椒”创始人杨彬虽烦恼不已,但还是拍着胸脯向椒农们保证,以不低于市场价收购大家的花椒。

  “今年江津花椒增产不增收,每斤均价不到4.5元,比去年整整低了2元。这真是喜人的烦恼啊!”杨彬感慨不已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低价格本就深深打击了椒农的信心,如果我们还拒收大家的花椒,岂不是往他们伤口上撒盐?”

  “奇迹”——

  20年间花椒两次增产

  杨彬与花椒结缘已近20年,并在当地创造了两次增产“奇迹”。

  20年前,吴滩镇的花椒仍以散户种植为主、基础设施薄弱、基本靠天吃饭。当时,家住郎家村的杨彬与妻子郭群合计,将自己在农广校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花椒生产上,带动农户发展花椒产业,帮助椒农增收致富。

  2001年,经过两年时间酝酿与学习,他们注册了重庆江津吴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向村民流转了127亩土地,开始种植“九叶青”花椒。其间,他们多方学习、咨询、请教,按照花椒标准化种植要求,不断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等栽培技术。

  第一次“奇迹”发生在2002年夏天——127亩花椒从种到收,仅用8个月时间就投产了,总产量达4000公斤!而当时本地传统花椒,需种植2年才能挂果。这一“奇迹”,在当地轰动一时!

  往后几年,杨彬不断钻研花椒种植技术,他的花椒亩产一直保持在500公斤以上,127亩花椒的年销售收入达50万元。不过,他并不满足这一成绩,不断致力于科技兴椒,提高花椒亩产量,最高亩产达到1000公斤。

  第二次“奇迹”又在2016年到来。杨彬探索实施了“矮化密植、主枝回缩、压枝压条、摘心”等高产管理技术后,花椒亩产达到850公斤,比往年高出了100公斤。而最高亩产园,竟达到1600公斤!那一年,他的127亩花椒高产高效,平均亩产值近2万元。

  见证了两次“奇迹”的诞生,周边村民纷纷前来,拜杨彬夫妇为师,吴滩的花椒种植面积从8500亩跃增至2.5万亩。夫妇俩也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采购花椒保鲜速冻冷库、深加工线等设备,开发出了青花椒油、干青花椒、麻辣调料等系列产品。其中,公司生产的“彬哥”花椒等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2016年,杨彬收购吴滩当地的花椒最高价格飙至25.6元/公斤,加工花椒就达1000余吨,产品畅销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年产值达5680万元,实现利润319.7万元,呈现跨越式发展之势。

  其中,绿色花椒基地所在地现龙村,花椒总收入达8800万元,椒农户均收入达8.36万元。

  烦恼——

  为什么增产不增收?

  花椒丰收了,危机却来了!

  “前年每斤花椒能卖10多块,去年降到了6块5,今年又降了两块多。”眼看着花椒行情持续下跌,排队卖花椒的郎家村村民唐道祥有些着急,希望尽快把家里的花椒摘完卖给杨彬。

  唐道祥是杨彬指导发展花椒的徒弟之一。他家种植了6亩花椒,去年亩产780公斤,卖了6万多元。今年,他的花椒亩产量达800公斤,但估计只能卖4万多元,亩纯收入只有2000元。

  “目前,其他地方收购价是3块多,我还是以不低于4.3块的价格收购大家的花椒。”杨彬还对椒农们表示歉意,不停地宽慰大家“我们企业一定想办法应对”,可到底怎么持续保证椒农的利益,他的心里也没底。

  在杨彬的花椒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忙得不可开交——最近半个月来,每天有三四十吨花椒送到这里,要尽快经专业设备处理后,包装进入冻库。如今,保鲜库房里已整整齐齐地码了800吨鲜花椒,还有1000吨花椒等待烘干制成干青花椒。

  这些花椒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杨彬夫妇心口。

  杨彬给重庆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的保鲜花椒去年卖价是每斤6.5元,今年价格降到4.5元左右。如果收购椒农的价格高于4.5元,除去设备、人工、物流等成本,我们肯定要亏本。”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花椒滞销?

  “主要原因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太大,以至于花椒增产不增收。”杨彬说,一方面,是近两年全国各地纷纷发展花椒产业,致使花椒种植面积陡增;另一方面,各地不断优化花椒品种、提高管理技术,导致花椒产量大增。

  “而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花椒的产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还不够。我们本地的花椒加工大都停留在粗加工阶段,鲜有精深加工企业。”杨彬说,目前,虽然他也尝试着将花椒加工成花椒油、麻辣调料、提取芳香油等,但加工能力不足,每年也只能加工200吨干花椒。

  破题——

  走绿色的品牌之路

  眼看着花椒市场低迷不振,杨彬夫妇已火速安排团队前往武汉、山东、北京等地跑市场。短短半个月时间,大家用汗水换回来300吨花椒的订单。

  前不久,他们还在江津区政府组织的花椒贸易洽谈会上,与重庆德庄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签下一笔大订单——2019年度300吨干花椒订购合同。

  “以前,我们的花椒从来不愁销路,大多等人上门来采购,很少利用‘互联网+花椒’的销售模式。”杨彬说,自从花椒在近年出现价低滞销的情况后,他就已着手将花椒与互联网进行对接。去年,他们从网上就销售了花椒200吨,“今年我们要加大力度,从网上推销我们的好产品。”

  目前,经过市场调查和讨论分析,杨彬夫妇已开展线上、线下和物流配送相结合的“新零售”营销战略,并在全国省会城市均设立了营销中心,将花椒产品销售到我国东北、西北、华南等地,并出口至东南亚等地区。

  与此同时,杨彬夫妇还利用“富硒江津·长寿之乡”等金字招牌和江津“富硒富民”战略,大力发展了富硒花椒产业。近两年,他们生产的“彬哥”青花椒荣登“江津十大富硒农产品”行列,先后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富硒花椒认证,连续四年在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面向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要实现新突破,只有走绿色发展的品牌之路。”杨彬说,目前,他的公司以富硒绿色花椒为切入点,开始向花椒产业高、精、深转型升级,“今年,我们还是主打保鲜花椒产品,打开销售市场应该还是不成问题,我对我们的花椒品质非常有信心。”

  面对当前严峻形势,江津也推出适时调价、协调融资贷款、拓展销售市场、兑现项目资金、提高品牌防伪水平等举措,切实推动江津花椒的销售步伐。

  今年,江津选择先锋镇、石门镇、吴滩镇分别开展花椒(鲜椒)收益保险试点,椒农每亩缴纳保费300元(江津财政补贴每亩180元)。具体操作方法为,投保亩产量达1000斤的椒农,每斤销售单价确保6元。低于这个销售单价的椒农,由保险公司赔偿损失。

  文  记者 汤艳娟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