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篆塘渔乡 一个建筑规划师的田园梦
发布时间:2019-07-10 10:25:52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2555

在綦江,有这么一个地方,春来初雷阵阵,万物生长;夏至蝉鸣鸟叫,鱼虾欢愉;秋时红叶静美,月满松间;冬临风缓雨瘦,白雪卧山。此处,名为“篆塘渔乡”,位于綦江区篆塘镇珠滩村山水环抱之中。

回归

建筑规划师辞职返乡

“我外婆是这个村的人,小时候经常来这钓龙虾、摸河鱼。”“篆塘渔乡”的主人陈勇说,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家国企的建筑规划师。虽然年薪不菲,但忙碌的工作节奏常常使他内心无法平静。

古人云,三十而立。2014年,陈勇刚好30岁,在这一年,陈勇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辞职返乡,回归田园。

“家乡回得去吗?一家老小的生计怎么办?”说出内心的想法后,家人和朋友不断抛出质疑。

实际上,家人和朋友的担心不无道理。珠滩村是綦江区45个帮扶重点村之一,帮扶重点村是綦江区打响脱贫攻坚战后特有的一个称谓,也是乡村振兴的试点村,经济发展程度介于贫困村和一般村之间。

一直以来,珠滩村因缺乏有效的主导产业,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年人和小孩,大量的农田成为闲置地,民居也处于空置状态。

彼时,珠滩村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在修建道路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邀请业主或投资设厂,或发展乡村旅游。2014年12月,正在珠滩村考察的陈勇遇到珠滩村支部书记李勇,两人一拍即合,陈勇一口气流转了350亩地。

“我就看中了珠滩村的生态。”陈勇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乡野的恬静,若是休闲农庄建设好了,不仅自己的愿望将变成现实,更能为珠滩变美引客出份力。

筑梦

一年四季可采摘旅游

“篆塘渔乡不是农家乐,如果非要说是农家乐,那也是3.0版的农家乐。”2015年的春节一过,陈勇就开始动工。在此之前,他先后去重庆主城、四川、贵州等地考察,发现有些地方的休闲农庄仍停留在食宿接待的原始阶段,再好一点的,则是补充了蔬果采摘。

“体验很重要,城里人远离田园太久,他们更愿意亲身参与进来。”于是,陈勇规划果园200亩、鱼塘70亩、菜园15亩、标准竞技钓鱼池20亩,瓜果蔬菜,一年四季皆能享有。

可几个月后,陈勇遇到了资金不足问题。

“摊子已经铺开了,如果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就只有停工。”一时间,陈勇辗转反侧,彻夜难眠,难道回归田园发展真的就这么难?

幸运的是,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愿意和陈勇一起共建珠滩,以增资扩股的方式注入资金,“篆塘渔乡”的建设得以如期进行。

现如今,“篆塘渔乡”已成为珠滩村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一年四季都有耍头。”陈勇介绍,花卉部分,种有月季、格桑花、虞美人、蔷薇等十多种;果树部分,有樱桃、柑橘、枇杷等近十种;古色古香的景观墙,苔痕上阶绿的青石板路。游客们在这里找到了田园之乐,体验到了原乡之美。

携手

共建一方朴实的天地

在“篆塘渔乡”,要住民居,没有另起高楼;要吃乡味,没有蔬菜大棚。

迎客来、留客住,陈勇找到附近的村民,让他们把闲置的房间租出来,不仅可以得到租金,还可以来“篆塘渔乡”务工。

今年62岁的村民梁龙福,有一个3层高16间房的房子,儿女常年在外打工,大多数房间都被闲置。听到陈勇的倡议,梁龙福留了两间房和老伴住,其余14间全部租给了陈勇。

陈勇将房子进行了一番装修改造,修葺一新的房子显得古朴安静。梁龙福也来到“篆塘渔乡”务工,锄草、种菜、喂鸡鸭,一日三餐和陈勇一起吃,“包吃包住,一个月还有1500元收入,这比我种庄稼安逸多了哦。”

15亩菜园种的菜,往往不够吃。每当游客众多,急需菜品的陈勇不用去场镇买,站在路边朝村民一喊,大家立即就送了过来。65岁的村民赵紫光,以往都是把菜背到场镇卖,走路要走20多分钟,价钱还不一定卖得好,现在都是卖给陈勇。

村民刘利青带着两个小孩,在村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和婆婆一起带孩子。2017年6月,陈勇邀请她来“篆塘渔乡”负责做菜,既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又能获得一份收入。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陈勇和村民商量,这家种蔬菜,那家养鸡鸭,把“篆塘渔乡”的需求和村民的种养殖结合起来,解决大家的销售难题。

陈勇说,“篆塘渔乡”扮靓了珠滩村,他希望借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家乡,也给奋斗在大都市的人们提供一个体验田园生活的休闲之地。

文 通讯员吴长飞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