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铜梁区少云镇海棠村,距离第二茬艾草的收割还有20多天,但村党支部书记彭忠依旧没闲着,除了招呼村民们搞好艾草的锄草、施肥等管护工作外,他还要充当解说,给进村来游玩参观的客人们讲解艾草的各种用途。
“累点忙点算啥,有奔头。”彭忠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自从铜梁区第一届“原乡小艾”端午沉浸式体验活动今年在村里举行后,村子也跟着火了。仅从端午到现在,进村体验观光的游客一波接一波,直接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000多元。
如今,海棠村的村民找到了新的增收渠道,村里也有了立得起来的支柱产业。大家感叹:艾草就像种植在大山里的“绿色银行。”
然而,这一脱贫增收产业,当初却并不被村民们看好。
村民反对
艾草能值几个钱
盛夏,行走在海棠村,目之所及全是郁郁葱葱连片种植的艾草,散发出的清香味,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
“长得好的,比人都还要高。”指着一旁的艾草基地,彭忠满是感慨,“你是不知道,要不是当年小陈毛遂自荐,恐怕现在这些地都还闲置起的,哪里还谈得上啥子效益。”
彭忠提到的小陈名叫陈平,是少云镇大庙村人。虽然从小在村里长大,但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重庆主城做装潢设计,和农业几乎不搭边。
但每次回村看望父母,陈平却总有种说不出的痛心——村子除了逢年过节稍闹热些外,平日里几乎看不见人,大片田土闲置,就连过去时常听到的狗叫声也少有耳闻。看着家乡一天天衰败,陈平坐不住了,他也想为家乡做点事。
“‘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健康产业,也必然会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让陈平开始着手寻找与健康产业有关的商机。
当年,陈平到河南南阳、湖北蕲春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网络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艾灸产业规模达数百亿元,已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艾草原料供不应求。
经过10多次的试验摸索,一年后,陈平在大庙村种植30多亩艾草获得了成功,粗略测算,一亩地年产值在2000多元以上。
市场看好,种植成功,陈平欣喜不已。而当他踌躇满志提出带领村民一起种艾草时,没想到,一开口就遭到了村民的反对。
“你一个城头来的年轻娃儿,不懂农村,更不懂农业,我们凭啥子相信你说的话?”
“烂贱的艾草,你说市场前景好,我们看着却不值几个钱?若是跟你种了,你要是来骗国家项目补助,跑路了,我们又去找谁?”……
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直接拒绝了陈平的建议。
毛遂自荐
赢得1300亩示范园
挨了当头一棒,陈平傻了眼:一来没想到,市场潜力大、收益高的产业,却被村民们拒绝;二是种植规模要是起不来,后期设厂搞艾草深加工没有原料供应,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何想办法说动村民种艾草,成了陈平最头痛的一件大事。
“要不找少云镇的领导谈谈?只要争取到镇上同意,事情就好办。”束手无策后,陈平想到了这颗救命稻草。
“艾草种植技术简单、管理粗放,基本不用喷药施肥,非常适合农村留守妇女、老人种植。而且当年就能见效,一次种植至少可采收5年,亩产值在2000元以上。”
“目前,全国艾灸产业规模已有数百亿元,艾草深加工产品尤其受市场欢迎,而且这一产业对美化荒山、涵养水土都有帮助。我有技术,只要村民愿意种,就可以免费传授,并且按照市场价保底收购。”带着事先准备好的“说辞”,陈平从种植艾草的优势特点、艾草行业的市场前景等方面,向镇领导进行了介绍。
陈平的认真与执着打动了镇里的相关领导,经过一番实地调研论证,召开镇党委会、村民院坝会后,镇里最终研究决定:围绕消除“空壳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考虑,将艾草产业作为镇里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并与陈平达成了艾草种植的协议,拿出海棠村在内的6个村社的1300多亩土地,进行艾草的示范种植。
三方共赢
建万亩“绿色银行”
根据协议:陈平成立的重庆真艾农业公司负责先期垫付艾草种苗,并提供种植技术,同时还承诺按市场价回收;村集体则需要将村民的零散土地进行集中,整合后再将土地交给公司耕种,最后,公司按照当年艾草的种植效益(扣除前期垫付的艾草种苗费用)与村集体进行分红,其中公司占51%、村集体占49%,村集体再按照10:39的比例与村民二次分红;艾草的种植、管理、收割、运输,勿需村民出力,全部由第三方社会化的专业服务队打理。
按照这一模式,去年端午,1300亩艾草迎来了首次收割。
一社村民彭白术高兴得合不拢嘴。去年,彭白术的4亩坡地交给村集体后,收入了2800元钱,加上到专业服务队务工的7000多元,去年仅依靠艾草产业,他就收入了近万元。更让他高兴的是,去年他将房屋重新整修一番,开起了农家乐,顺带销售家里的土鸡蛋、老腊肉等农特产品。“今年,村里作为“原乡小艾”端午沉浸式体验活动承办地,除了鲜艾叶一株多卖几毛钱外,还带来了更多人流,光端午节期间就增收了5000元。”
不仅是老彭笑开了花,去年海棠村级集体也有几万元的分红,这让曾经穷得叮当响的“空壳村”变得充实起来。
而对于陈平来说,更是名利双收。去年底,他引进机器设备,将艾草资源加工制成了艾条、艾灸、艾精油、艾草足浴包等10多款艾草养生产品,让“烂贱”的艾草价值翻了十多倍,仅今年端午前后,依托艾草深加工,他就收入了100多万元。
“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实现农民增收、公司盈利和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的三方共赢。”少云镇相关负责人刘有春看着满山的艾草,一脸感慨。曾经闲置的坡地,也都利用起来种上了艾草,绿化了荒山,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让过去凋敝的小山村又重新聚起人气,燃起致富的希望。
如今,不仅是海棠村种植了上千亩艾草,大庙镇等十多个乡镇也发展起上万亩艾草产业。值得一提的是,看着艾草产业效益可观,今年3月,铜梁区将艾草作为了脱贫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发展,计划到2020年,实现艾草产业链年产值达5亿元,种植面积也将从少云镇扩大到太平、安居等镇街的2万亩以上。
文 记者 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