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打铁打到渝州府
发布时间:2019-07-31 09:52:08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2725

在渝北区龙兴两江影视城民国街,拐进一个巷道,“四川名小吃街”的招牌格外亮眼,绿豆粉、油粑粑、卤豆腐、夹沙肉等酉阳名小吃店生意火爆。

  旁边的打铁铺里,炉火正旺。一名身着白色短褂、眉目清秀的中年男子,右手提着铁锤,左手拿着火钳把铁炉里烧得通红的钉耙夹上砧墩。拉风箱的妇女身着土家服饰,停了手中的风箱拉杆,躬身拿起一根螺纹钢,压住砧墩上的耙齿。男子手起锤落,“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起落有致,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

  “贵呀嘛贵客来,亲呀嘛亲人来。土家男女老少,个个齐开怀。木叶吹起来,山歌唱起来。跳起土家摆手舞,喜迎贵客来。”耙齿从通红变成紫黑时,男子再次把钉耙放入炉火,开始引吭高歌,唱起了《土家迎宾曲》。妇女一边拉起风箱,一边应和,逗乐游客。游客行将离开,他们又唱起了《送客调》。

  这男子便是从酉阳桃花源打铁打到民国街的龙潭镇江丰村民龙建,女子则是他的妻子。

  祖传技艺险失传

  龙建的祖上一直以打铁为生,他家所打镰刀、菜刀、刺镰(用来割稻谷、小麦、油菜的刀具)在当地很有名气,畅销酉阳、秀山和贵州沿河、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龙建说,最旺的时期,江丰街上有几十个铁炉,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夫妻同炉、弟兄组合。因为家中劳力少,龙建小学毕业后就当起了铁匠,为父亲打下手。

  “由于年龄小,身高不够,打铁时还要垫上草凳。”从小耳濡目染,加上聪明好学,随着年龄增长,在铁炉百炼成钢的龙建越发健壮,铁锤已抡得溜圆,技艺已炉火纯青:钢铁融化要掌握火候,锤锻轻重要恰到好处,好钢要放在刀刃上,淬火是关键环节,太老刀口容易崩裂,太嫩容易卷曲……

  龙建说,结婚后,分了炉子又分家,妻子成了自己的徒弟,“父子炉”改成了“夫妻炉”,虽然辛苦,但其乐融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制铁器迅速占领市场,不锈钢具大行其道,手工铁器市场不断萎缩。赖以谋生的铁炉逐渐风光不再,龙建只得关门熄火,另寻生路。其间,龙建赶过转转场,开过货车、客车,进过工厂,最后放起了电影。

  重操旧业来打铁

  2016年,一则酉阳桃花源景区铁匠招聘启事让龙建得以重操旧业。

  看到招聘启事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容自信、年轻干练、技艺娴熟、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龙建从20余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众多面试官的一致认可。

  从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油榨房旁,多了一个铁匠铺。在清晨阳光下,落日余晖中,增加了一个身着白色短褂,不断挥舞铁锤,不时擦拭汗珠的打铁汉子剪影;多了一首“前世造些孽,后世学打铁。脑壳几点点,肚皮页瘪瘪”的《打铁歌》;增添了“钢打钢,铁打铁,铁匠娘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毛铁”的谐趣段子。

  龙建认为自己很幸运,除了祖传手艺外,做生意走街串巷、开车走南闯北、放电影进村入户时积累了不少知识。特别是放电影时,他经常模仿电影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能力提升很大。因此,在景区,他很受器重,也深得游客欢迎。

  打铁打到渝州府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2019年清明小长假,酉阳桃花源,景色宜人,游人如织。

  几名“神秘”游客漫步其中,循着“叮当”的铁锤敲打声走去,铁匠铺的炉火让他们停下脚步,并在此驻足了很长时间。

  这之后,被高薪聘走的龙建夫妇,成了两江影视城民国街打铁铺员工。平时,所打铁器自己销售;拍摄电影、电视时,他们就充当群众演员。

  “不管身在何处,我都没忘记自己的家乡,以及关心、爱护我的人。”龙建说,作为酉阳人,他要为酉阳点赞,要为重庆喝彩,让酉阳桃花源、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南腰界革命根据地、阿蓬江、酉水河等景区成为游客常来的“打卡”之地,让重庆这个“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再次成为世界各国游客心中的“网红”。

  同时,自己将传承好打铁这门手艺,讲好“干将莫邪”等历史故事,讲好新时代祖国发展故事,讲好新重庆蝶变故事,铸造中华文化之剑,让祖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更加光彩夺目。

  文  通讯员 汪登平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