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刚亮,南川区黎香湖镇东湖村三社村民李学万和10多名工人早早来到竹荪菌基地,等着捡拾竹荪菌。
“种竹荪菌最辛苦的环节就是采摘,无论天晴下雨,必须早早来等到采,一点都不能耽搁。”李学万说。虽然辛苦,但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竹荪又名竹参,因其身形秀美动人而被誉为“菌中皇后”,其鲜品的形态则如一位穿白纱裙的姑娘,堪称“雪裙仙子”。正是被这美丽的身形所吸引,李学万与竹荪结下了不解之缘。
被美丽吸引种竹荪
今年53岁的李学万在外打工多年,一直留心寻找创业项目,多次前往宜宾、泸州、武汉等地进行考察。
“看到很多人在种竹荪,我被它美丽的‘白纱裙’吸引,觉得这又稀奇又好看又可以挣钱,有些心动。”他说,通过实地了解,他得知竹荪菌的营养价值丰富,是名贵食材。相比普通菌类,竹荪菌的市场份额少,前景广阔,这让他坚定种竹荪菌的信心。
去年,他回到老家,在东湖村流转了200亩土地,将土地取样送到重庆土地检测站进行检测,结果这里土壤很适合种竹荪菌。他就拿出13余亩土地,大胆从宜宾等地购买种子、竹原料,开始种竹荪菌,并与公司签订销售技术服务合同。
“公司承诺销售和负责技术,只要我种出来,他们就负责收购,风险大大降低,我就只管放手去干。”李学万说。但他还是担心技术上不过硬,便聘请高级农艺师霍中华当技术顾问,有了这“双重保险”,他的心里踏实了。
销售、技术、土壤解决了,但竹荪种植能否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温度。而他之所以选择黎香湖东湖村,是因为竹荪菌适宜生长的温度在20℃至30℃,东湖村在黎香湖边,气候湿润,常年平均温度20多摄氏度,适合竹荪菌生长。
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今年第一次种植就获得成功,是目前南川区第一个“敢吃螃蟹”种竹荪菌的人。
从种到采从头学起
近日笔者走进种植基地,远远就看见一排黑色的遮阳网,全部将竹荪菌罩住。尽管外面骄阳似火,棚里却地面湿润,温度凉爽宜人。工人们提着篮子,来回在棚里寻觅,只要看到竹荪菌冒出来,马上就采摘。
“竹荪的采收最关键,破蕾开裙就要马上采摘并及时烘干,否则,很快就会枯萎无收成,所以每天必须6至10点钟采摘,为此我们每天4点多钟就起床。”李学万说,他的手机里存了几十个竹荪种植、采收、烘烤的视频,不懂时马上打开手机视频学习。
今年7月,李学万基地的竹荪迎来丰收,最多时一天采收干竹荪20多斤。按照市场收购价150元/斤,最多时一天进账好几千元,能一直采到到9月份,今年预计收入10万余元。
“今年第一次种没经验,收益还不算好。种好了,亩收益可达上万元,不比打工挣得少。”李学万说,这一路走来很辛苦,但是看到收益,他感到很欣慰。
带动村民网上销售
李学万靠着自己的努力第一次创业种竹荪成功了,村民们也跟着“沾光”。竹荪种植的季节性用工量大,尤其是栽植和采收时节,平均每天用工人数在15人左右。
据了解,采收期一般为3个月,村民每天可获得60元工资,村民每年可挣五六千元,且竹荪采收劳动强度低,70多岁村民也可来基地采收挣钱。
李学万说,等9月份竹荪采收完后,他将利用地闲,种球盖菇和羊肚菌,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也让村民一年四季可打工。
目前,他的竹荪已申请注册商标,并与京东商城加强合作,将竹荪菌拿到网上销售,年内还将建成自己的网站,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明年,他准备扩大竹荪的种植规模,免费将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带领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文/通讯员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