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的场景,令人神往。而在南川太平场镇河沙村十组山坡上,村民李波用双手种出了占地150余亩的现代版“桃花源”。
日前,笔者走进这处“桃花源”,只见满山遍野的桃树新叶繁茂,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红彤彤的蜜桃。“如果哪天我心情不好,在果园里走上一圈就会觉得舒服多了。”李波说,10多年前,因为这里贫穷,他远走他乡;10多年后,还是因为这里贫穷,他又回来了,只为将这里打造成心中的“桃花源”。
回乡种植早熟蜜桃
10多年前,因家乡贫穷,李波前往甘肃一家摩托车制造公司打工,成为一位小包工头。
2016年春节,他回到老家太平场镇过年,发现很多田土无人耕种,小时候走的大路被荒草淹没,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一直向往简单的农耕生活,种一大片果林。”暗下决心的李波拿出所有积蓄,流转了200亩地种桃。考虑到太平场镇海拔不高,他瞄准市场空档打时间差,种早熟水果。经过四处考察,最终选择了四川省农科所、西南大学培育的3个早熟精品——春美、春蜜、春雪。“它们品质好,个头大,颜值高,又脆又甜。”
亲力亲为喜迎丰收
好事多磨。去年眼看着栽种了3年的蜜桃开始挂果,但不知为何,产量应为3万斤的桃树只结了几千斤。
“要不就不做了吧,十个搞农业的九个亏。”面对亲友们的劝说,李波坚定信念,重振信心,一门心思扑到基地里。他发现造成蜜桃减产的原因,一是病虫害防治措施没有跟上,二是管护不当,误打了除草剂。
总结教训后,他对基地里的大事小事一律亲力亲为,并邀请区农委和西南大学的专家为基地提供技术支持。“我今年专门请了一名技术员,全部实行人工除草,不仅提高了蜜桃品质,还大大提高了今年的挂果率。”他高兴地说。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心的管护,今年的病虫害大幅减少。目前桃树大量挂果,预计总产量在5万至10万斤。
面对大丰收,李波推出游客认领果树、自行采摘的促销妙招。“不少市民打来电话,踊跃认购果树,现在已认购了1024棵。”
带领村民念好“桃花经”
为带动贫困户脱贫,河沙村村委会与李波达成协议,用2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村里贫困户成为蜜桃产业园的股东。李波则承诺,产业园销售额达到30万元以上,将拿出销售收入红利的10%作为配股分红,分给贫困户。
目前,有12名村民长期在基地务工,其中贫困户占了一大半。60多岁的贫困户郭安珍说,每天除草、施肥,活路儿轻松,一天能挣60元钱。
在桃花林里,李波不仅种了蜜桃,还栽种了梨、柑橘、桑葚等水果,计划打造成一个百果园。“这些水果的采摘时间不同,采果期可持续半年时间。”他说,他打算好好琢磨这个“桃”字,发展桃下养殖,发掘桃李文化,让游客有吃的、有摘的、有玩的、还有住的,享受悠闲的农家乐趣。
文/通讯员 刘敏 马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