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渝北区茨竹镇华蓥山村,凉风习习,花香阵阵,一只只小蜜蜂在山间花丛中忙碌采蜜。
在华蓥山村八社的一处农家小院里,笔者看见一排排带着编号的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树林下,小蜜蜂进进出出,很是热闹。正在蜂箱旁边忙碌的熊文章走了出来,带领笔者参观他家的养蜂基地。
“我们这里林木茂盛,山花繁多,适合养蜂,我就是看准了这一点。”熊文章穿戴好防护罩,一边收割蜂蜜,一边向笔者讲起“甜蜜经”。
熊文章的家地处华蓥山脉,这里海拔高、空气好、生态好。周边种植了梨树、桃树、李树等传统水果,加上漫山遍野的乌袍、黄荆、五被子、刺龙袍等植株,为蜜蜂酿蜜提供了大量蜜源和粉源。
“养蜂的学问多着呢,我是靠看书学习和不断摸索取得成功的。”熊文章告诉笔者,他自学养蜂已有30多年时间,如今,对蜂王越冬、蜂王筑巢、科学取蜜等多项技术要领,他都烂熟于心。“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单靠传统技术养蜂还是不行的,还需掌握新技术。”
熊文章说,养蜂要讲究“优生优育”。根据中华蜂的特点,他从优育入手,筛选出寿命长、体型壮、抗病能力更强的蜂王,从而提高了蜜蜂繁殖率。
依托这一技术,熊文章的养蜂数量从十几群发展到近200群,年产蜂蜜1200余斤,产值达15万余元。
产量提高了,熊文章还注重蜂蜜的质量。“提升蜂蜜品质也有小窍门。”熊文章说。他随机打开一个蜂箱,只见中间夹有一块隔板,将蜂箱分隔成“子房”和“蜜房”,很好地避免了蜂王产卵过程中的分泌物流入“蜜房”,使得产出的蜂蜜更加纯正、清甜,更受市场青睐。
“华蓥山村是高山村,乡亲们单靠种地过日子比较辛苦,而养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的绿色产业,我就想发动乡亲们一起养蜂。”熊文章说,在他的带动和技术指导下,村民们纷纷养起了蜜蜂,如今,全村共发展了养蜂大户16户,散户35户。一些困难户还因此摘掉了贫困帽。
随着村里养蜂产业的壮大,他计划带领乡亲们将蜂蜜申请注册商标,打造当地蜂蜜品牌,并借助电商平台,将家乡的蜂蜜推向全国市场。
文 通讯员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