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重庆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召开,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筑牢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乡村底色指明了方向。
会议还指出我市建设和美乡村在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方面面临的难题和短板,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加以解决。会后,重庆日报会同市农业农村委第一时间开展调研、采访,深入了解各地探索解决难题和弥补短板的情况。
城口河鱼乡
强村公司助推产业项目“遍地开花”
1月14日,城口县河鱼乡两扇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加紧打包板栗酒、腊肉、蜂蜜等农产品,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农特产品销售部已成功卖出20多万元农产品,目前还有10万元的订单,我们正在加紧筹备货源!”河鱼乡农服中心主任、两扇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毛光顺说,就在去年,河鱼乡的农产品销售多半还是靠消费帮扶,如今已走上市场化道路。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全靠各类人才的加入!”毛光顺说,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往最头疼的就是人才问题:一方面村干部事务性工作缠身腾不开手,发展思路也不开阔;另一方面,外部经营人才受体制限制,不能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任职。
地处城口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河鱼乡因临近亢谷、黄安坝等避暑景区,近年来旅游发展已经起势,在畜牧村聚集了民宿10余家,每年5至10月,这里的避暑旅游一房难求。
如何依托畜牧村的资源带动全乡发展?河鱼乡干部前往浙江等地考察,决定成立强村公司,充分吸纳青年人才到河鱼乡干事创业。
2022年,河鱼乡的强村公司——两扇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乡政府第一时间召集当地优秀青年开座谈会,邀请大家与强村公司携手共谋发展。
会上,正在河鱼乡建民宿的丁财森提出,自己以前从事过农产品销售行业,可以在发展民宿的同时捡起自己的“老本行”。依托以往的市场资源,订单很快到来,丁财森在村干部的协调、对接下,从村民手中组织货源打包发走。
“效果真不错,以前村干部自己跑销路,最后大部分还是要靠消费帮扶。现在我们的产品都卖到上海去了,老百姓特别满意!”毛光顺说。
与强村公司合作承包小型工程、建露营基地、开办农家乐……在强村公司,青年人才充分依托村级各类资源优势开展多种业务。
“他们每个人作为各项业务的‘承包方’开展经营活动,最后从利润中赚取提成。”毛光顺说,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村里的休闲广场也被租赁出去举办社会实践等活动,为村集体经济创收。
如今,在强村公司的带动下,河鱼乡所辖4个村、1个社区的村集体经济均超过10万元,其中有2个达到20万元。
不仅仅是河鱼乡,近年来,城口县坚持党建统领,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重点,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2023年,全县1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总收入1.16亿元、经营性总收益5119万元,经营性收入不足5万元的村全部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