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土家汉子的“立体农业”致富经 ——余中元在彭水大山里的耕耘与坚守
发布时间:2025-08-20 16:49:41    作者:    来源:农家科技    点击:27

农家科技记者刘代荣李朋

特约通讯员彭水县农业农村委王小路

近日,在彭水县诸佛乡双合场村中药材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余中元简陋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晴耕雨读”四个遒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天气好的时候,我就抓住时机到地里耕作。遇到下雨的日子,我就静下心来坐在家里研读农业技术资料。”余中元笑着解释道。这四个字,正是他多年来探索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写照,让记者从中了解到他背后藏着的感人故事。

诸佛乡双合场村距彭水县城约80千米,隐匿于重峦叠嶂之中。这里山势陡峭,林木茂密,耕地稀少,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诸多因素带来的影响,制约着这片土地的发展。余中元,这位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汉子,立志要用技术和行动改变家乡面貌。30载光阴,他从一名普通的苗圃看护员成长为农民高级技师,成为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在大山深处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新农人的奋斗篇章。

从苗圃看护员到果园创业者:逐梦山林的初心

1995年,20岁的余中元怀揣着梦想,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去寻找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当年,山西太原七里峪林场大量招聘伐木工。四川人舍得吃苦名声在外,林场把我们同去的几个老乡都接收了。”余中元回忆起那段经历,至今还津津乐道。伐木工是重体力活,由于余中元个子较小,林场施工员特别给予关照,就安排他负责照看苗圃。

余中元当上看护员后,每天一个人来回在偌大的苗圃园巡逻,驱赶来啄食种子和幼苗的动物。这份工作其实很轻松,但余中元并不满足于如此悠闲的工作。

“在别人眼中守护苗圃是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在我心里却是充满生命力的神奇旅程,为日后的创业之路埋下了最初的种子。”余中元坦言,每天在苗圃园巡逻时,他一边走一边观察种子发芽情况,专注地观察种子破土的纹路和种苗生长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从此爱上了林业。

次年,带着在林场积累的对植物生长的认知,余中元回到老家诸佛乡,在乡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人生中第一个柑橘果园。柑橘树栽种初期,技术匮乏、管理经验不足等难题如大山般横在眼前。但他没有退缩,不懂技术,就向在林校读书的同学求助,多次借来有关果树种植技术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每天晚上,余中元就坐在灯下刻苦钻研种植技术,白天就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柑橘管理上。

三年时光流转,余中元的努力终于迎来回报——柑橘园里挂上了金黄的果子。兴奋的余中元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精益求精,又到县城购买了大量果树栽培书籍及订阅科普类期刊自学,向果树专家请教,边学边做,边做边总结,他栽种的柑橘不仅外观好看,而且品质好。

2000年,余中元给自己栽种的柑橘取名“巴郡”,并注册了“巴郡”商标,柑橘亩产值稳定在6000元以上,当地媒体赞誉“余中元的柑子不愁销”。

从“土秀才”到“技术导师”:用知识浇灌乡土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行不便是诸佛人最头痛的问题。

“那时,我们出行主要靠徒步行走和坐摩托车。”余中元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不停地摆头。村里人生病了,到最近的乡镇卫生院也要走一个多小时。当年,余中元的前妻长期生病,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定决心学习医术。于是,他拜乡里的老中医为师开始学医,还通过函授方式学习中医骨科知识。几年下来,余中元的中医技术不仅解决了前妻看病不便的难题,还为乡亲们就近解决小病小痛提供了便利。

2007年,余中元前妻因病离开人世。他一个人带着两个小孩,加之前妻治病欠下的债务,生活过得非常艰难。余中元介绍,为了改变家庭现状,唯有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前几年,余中元在创办柑橘园期间,积累了一定的柑橘栽种经验,加之在山西太原七里峪林场看守苗圃时学到的育苗技术,2008年他开始筹建柑橘苗圃,培育柑橘种苗,支持当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2011年,在现任妻子周小琴的鼎力相助下,余中元夫妻成立了彭水县忠真苗木综合开发部,开始培育各类苗木。

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农业项目,吸纳当地村民入股,2014年在余中元的带动下,组建了彭水县瑞渝农作物种植股份合作社,主要开展柑橘种植和土特产生产、销售服务。

“无论是创建柑橘苗圃园,还是组建股份合作社,这些都是服务型的项目。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传授农业技术,始终是我的心愿。”余中元说。从2015年5月起,至2023年9月,他还兼任其他农业公司副总经理,主要负责技术指导。2023年10月,余中元成立了重庆康兵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以农业技术培训和果树种植技术服务为主的新征程。

2023—2024年余中元兼任彭水县智博星职业培训学校常务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期间,先后参与农林技术培训、扶贫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在全县范围内培训果树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常规农作物种植技术等200余场次,培训人数超10000人次,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更多渴望致富的乡亲。

近年来,余中元先后荣获“水果种植大户”“优秀共产党员”“学用标兵”“十佳微型企业”“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专家”等称号,被重庆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领导小组评定为“农民高级技师”,入库彭水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库。

立体种植破解山地密码:让每寸土地都生金

2024年底,在四川农业大学“2024年重庆头雁社会化服务田管家培训班”上,余中元接触到了山地立体农业的理念,他从中看到了破解当前山地农业发展的曙光,他找到了新的奋斗方向。

“要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出‘金子’。”抱着这样的信念,余中元果断地放下手中的兼职和其他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立体农业的试验中。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潜心的准备,目前立体种植正有序推进,柑橘林下套种川射干与大豆,山桐子林间套作药材和辣椒,高秆与矮秆作物共生,长周期与短周期经济作物互补,构建起一个高效、绿色的产业生态系统。

“立体种植具有广阔的前景,不仅能实现单位面积的增产增收,还能解决当地农民就近就业。”余中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植木本油料经济林山桐子为例,林下种植中药材套种蔬菜,山桐子亩产量2000千克,单价4元/千克,每年亩产值8000元以上。种植中药材川射干,三年为一个周期,亩产量6000千克,鲜货单价4元/千克,三年亩收入24000元。套种辣椒,每亩产量1500千克,单价5元/千克,每亩产值7500元。每亩每年扣除农资和人工费后利润在12000元左右。

“在余老板这儿干活,一年能挣万把块钱。”前不久,记者在诸佛乡双合场村余中元的立体种植基地遇到正除草的当地农民马顺平。55岁的马顺平是双合场村村民,通过务工能挣一笔工资,土地流转还能拿到费用,对现在的农业发展模式非常满意。

“荒了10年的地,如今比自家菜园还做得好。”在场的村民李绍成夫妇更是算起细账,“套种后扯一次草,施一次肥让药材、蔬菜、果树均受益,节省了肥料钱和人力成本,收入比往年翻了倍。”

几位村民的赞扬,让在场的余中元非常高兴。他说,发展立体种植,带领村民走致富路,得益于近年来参加重庆市农广校和彭水县农业农村委组织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头雁”、农业经纪人、高素质农民等各类培训。培训中不仅学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更是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大力发展立体种植的信心。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