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开始气温回升较快,水生动物和致病菌进入快速生长和增长期,水体负荷加重,养殖鱼类发病率开始上升,需要加强水质调控,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一、病情预测
根据近几年我市监测数据及气候变化情况,主要养殖品种易发病害预测如下:
1.烂鳃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鲢、鳙、鲤、鲫等淡水养殖鱼类,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各草鱼、青鱼主养区均需重点防控;同时,也要注意防控虾、蟹烂鳃病的发生。
2.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性流行病,危害重、流行广、周期长、殃及的鱼类品种多,死亡率高,主要危害鲫、鲢、鳙和鲤等淡水养殖鱼类,各淡水鱼主要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3.细菌性肠炎病:是草鱼、青鱼的高发病,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受害。此病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各草鱼、青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4.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和1足龄青鱼,发病水温20℃~30℃,25℃~28℃最易发病。草鱼、青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5.车轮虫病:主要危害淡水鱼苗、鱼种。
另外,还需注意防控赤皮病、锚头鳋病和指环虫病等。
二、防治措施
1.做好苗种产地检疫。在引起苗种时,认真执行苗种产地检疫制度,防止苗种携带病原传播扩散。
2.生态防控。控制养殖密度,适当稀养。种植水生蔬菜,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注意增氧。
3.科学投喂。坚持“四定”原则,根据天气、水质和水产养殖动物活动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4.定期调节水质,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发现缺氧应根据养殖条件选择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
5.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用含氯石灰兑水稀释1000倍~30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水体1.0g~1.5g,每日1次,连用2天。同时用氟苯尼考拌饲投喂,用量5mg~15mg/千克鱼,每日1次,连用3天~5天。
6.指环虫病、锚头鳋病: 治疗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兑水全池泼洒,浓度0.2g~0.5g/立方水体,间隔5天~7天泼洒1次,通过检查寄生在鱼身上的虫体复发与否决定是否再次用药。
审批颁发:王 波 审核:卓东渡 分析员:陈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