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赛过“老桃农”的“新桃农”
发布时间:2017-05-05 09:15:20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4590

 矮矮的个头,黑黑的脸庞,单从外表来看,他是一位风吹雨淋日晒磨炼出来的农民。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今年才29岁的他,却是重庆师范大学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现实忠于他的外表,他现在是一位经营着22亩果园的果农。

    他名叫姚文超,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一座桃园的主人。

    农民的儿子重回土地

    “我的老家在云阳县高阳镇,父母都是农民。”他一说话脸就溢满笑容,他告诉记者,从读大四开始,自己就在外面创业。

    2013年,已经在教育培训方面创业成功的他,到重庆大学城旁边的曾家镇虎峰山村春游时,见一座已种植10多年油桃的果园,主人因经营不下去了,要放弃果园。

    “我当时没有多想,就决定把这座油桃园接过来。”他说,“我从农村出来,重新经营土地也算是一种回归。”

    一场冰雹引发新思考

    接过果园后,他投入了6万元,修通了一条300米长的机耕道,又在果园里新建蓄水池和化粪池,改善了生产环境,可让游客的车开进果园里来。

    “接过果园的第一年,我想应该不会太费精力,只要适当加强管理,让油桃树能够增加产量,通过引进游客搞采摘活动,就会增加果园的收入。”可他没想到,一场冰雹,让果园颗粒无收,同时也砸醒了他的“甩手农业梦”。

    2014年5月,正当1000多株油桃树挂满果子时,突降冰雹,将树上还未成熟的果子全部打在了地下。

    “这一场冰雹也让我清醒过来,思考自己的主动投入是否需要加强,园子里的品种和种植方法是否需要改善……”冰雹过后,他在果园里待了好几个小时。冷静思考后,他决定从改良品种入手,让这座老果园重获新生。

    一次性投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改换品种过程中,他采取逐年换一部分的方式。到2016年底,先后将1000余株老果树换成了春雪、胭脂翠桃等早熟品种。如今,这22亩桃园里,已有3个品种,采果期可延长到一个多月。

    打破“暖冬无果”的惯例

    曾家镇以虎峰山村为主,成片种有上千亩的桃树,镇里每年都举办桃花节。桃园里种桃的业主,有好几十位,在这些桃农中,姚文超虽然文凭最高,但资格却最嫩,算是一位“新桃农”。

    可如今,这“新桃农”种的桃,已经赛过“老桃农”。

    今年由于天气等原因,桃树挂果普遍较差。然而,这位“新桃农”的果园里,却与众不同。不管是留下来的100余株老油桃树,还是新换的品种,都挂满了果。

    “同样的气候条件下,你这果园里的桃树为啥挂果这样好?”记者问他。

    “这就是技术,我已经掌握了桃树的‘脾气’。”他微微一笑告诉记者,自己当果农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摸准了种植技术。

    从没种过桃树的他,而今却“自诩”摸准了桃树生长、挂果的“脾气”,他的自信来自何方?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从老果农那里“淘”来的经验是:种桃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可这几年的实践中,他摸索出一条特别的经验:科学用肥、保证果树的营养才是第一位。

    老果农针对桃树的挂果有一句名言叫“暖冬无果”,意思是遇到暖冬,第二年必然挂果少。

    可他经过观察分析,发现“暖冬无果”的内在原因是:暖冬时,桃树也在消耗养分,到了挂果时树的营养不够,导致挂果差。他说:“这树也与人一样,营养不良必然体质差,体质一差就必然抗不住疾病。因此,我在管理上就另走了一条路,科学用肥,根据挂果的需要修枝,从而保证果树健壮。结果,果树不仅病虫害大大减少,也打破了‘暖冬无果’的惯例。”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已经从修枝、用肥等多方面,颠覆了一些传统的种植技术,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术。”他说,“摸索出来的这一套技术,只要不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就可以保证果园的产量,果子的品味。”

    看来,赛过“老桃农”的“新桃农”,正着力用新理念替代老经验。

    文   记者 罗成友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