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我市六百万吨尾菜将“变废为宝”
发布时间:2017-10-23 09:38:50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5056

入秋后,在海拔1100多米的市级贫困村——巫溪县中岗乡九坪村,村民们正忙着落实地块,为明年发展支柱产业作准备。明年,这里将新种植上千亩的辣椒,村民也有望以此脱贫致富。

    担任该村“第一书记”的董鹏,是市农技总站蔬菜产业科科长。在规划九坪村明年蔬菜产业发展时,他提到,“要处理好尾菜”。

    尾菜——这是一个当地许多人都没听说过的词。

    尾菜处理,小事不小

    “九坪美得像仙境,无论发展什么产业,都尽量少遗留残余物。”董鹏说,“而尾菜本来也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处理好后,它是很好的有机肥、饲料。”

    尾菜,是两年来才提到的“新概念”。它是指蔬菜在收获中产生的无商品价值的根、茎、叶,以及在收获、贮存、加工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果、劣果、烂菜叶等。

    据估算,我市尾菜的鲜重达到600多万吨。尽管目前尾菜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我市有关部门较早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争取能让它们以较低的成本“变废为宝”。

    产业发展,尾菜随之增加

    日前在铜梁区土桥镇,绿品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的基地里,8月初种下的莲白正在收割中。工人将莲白从根部砍下,剥去表面几层绿色的老叶,把莲白放进一边的小车里。

    “这些不要的老叶子、包括地里的根,都算是尾菜。”绿品合作社社长方仕勇告诉记者,合作社的基地面积有六七百亩,每年尾菜总量在两百多吨。

    市农技总站蔬菜产业科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迅速,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增长。去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120万亩,产量达到1875万吨。与此同时,我市的尾菜总量也随之上升,估算达到600万吨,占蔬菜产量的近3成。

    处理不及时,污染很严重

    据了解,近年来尾菜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主要是由于我国部分蔬菜基地因尾菜集中上市,但又无法及时处理,进而造成环境污染、后茬作物病虫害加重等现象。

    在这些蔬菜基地,每年蔬菜的播种和上市时间较为集中。到了采摘季,大量尾菜无法集中处理,随意丢弃在田间,任其慢慢腐烂,产生大量的臭气,污染了空气;而部分尾菜进入河流,又污染了水体。

    与此同时,尾菜可能带有病原菌、虫卵。若没有经过腐熟发酵等专门处理,这些病原菌、虫卵将继续在田间扩散、繁殖,使下一季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显著增加。这既增加了农药的施用,又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我市蔬菜生产规模日趋规模化、集中化,虽然目前尾菜现象不算严重,但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市农技总站蔬菜产业科有关负责人说,“尤其像巫溪九坪这样新发展的蔬菜基地,应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适当提前关注尾菜处理问题;在发展的同时,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当地环境。”

    尾菜成资源,产生大效益

    在铜梁绿品蔬菜合作社,合作社社长方仕勇告诉记者,现在市场对高端蔬菜的需求量较大,而这些蔬菜往往要求绿色生产,多用有机肥、尽量少用农药。

    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他们尝试着将尾菜堆沤成熟肥,使菜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大大增加,可少用一半左右的化肥,他说:“相当于每年每亩地可省下200百元左右的化肥支出”;同时,堆沤后,病虫害少了,菜地可连作,相当于可以减少30%左右的农药施用。

    而对绿品合作社来说,最重要的是,蔬菜品质好了,每公斤可比普通蔬菜多卖1元至3元。“这不仅树立了绿品蔬菜的品牌,也让每亩地的年产值增加了9000多元,让种菜的社员真正得了实惠。”方仕勇说。

    除了“变身”为有机肥,经过合理处理后的尾菜还有其他的妙用。

    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岩东乡,天源农业总经理代成都则告诉记者,该公司将姬菇等菌类的尾菜用于喂鱼,每公斤卖价比普通饲料饲养的鱼要贵4元左右,还不愁销路。

    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尾菜倾倒造成的当地群众的抱怨,还延长了企业产业链。企业仅喂鱼饲料这一项,就能获得不少的“意外之财”。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