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地里的魔芋还没采收 加工产品咋就做出来了?
发布时间:2017-12-06 09:38:23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5699

你吃过由魔芋做成的魔芋脆肠、魔芋耳丝、魔芋毛肚吗?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万盛经开区采访时了解到,在当地就有一家专注于魔芋深加工的企业。

    这家企业的魔芋种植基地在贵州,加工外包给成都一公司,产品再运回重庆面向全国销售。

    父子联手种魔芋

    近日,位于万盛关坝镇的一魔芋仓库里,杨毓彪正和儿子杨冰平清点库存、核对账单,忙得不可开交。

    “算上今天的货,差不多有近200万元的收入。”看着账单上一笔笔详尽的数据,杨毓彪高兴得合不拢嘴。

    10年前,头脑灵光的杨毓彪利用万盛特有的煤矿资源,当上了煤老板。后来,当地政府对煤矿企业进行调整,他弃煤从农,谋求转型。

    2014年底,杨毓彪成立了集农产品种植、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重庆手信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绿色生态有机的农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瞄准这一商机后,经过多次考察选址,2015年,他带着多年积攒的1000多万元,在贵州芭蕉镇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发展起青脆李产业。

    去年11月,他又从云南引进白魔芋、花魔芋两个品种,在李树下套种起魔芋来。

    “这批种苗,全是从云南选育的高品质魔芋。”老杨介绍说,云南发展魔芋产业历史悠久,产量高品质也不错。

    看着父亲转型农业做得风生水起,去年,儿子杨冰平从国外留学归来,成为父亲的专职助理。

    打造魔芋产业链

    在杨冰平的帮助下,魔芋产业的管理更加精细科学。“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从四川凉山购进了1.7吨农家肥,同时上网学习,请教专家,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结合绿色防控技术实现魔芋产业的统防统治。”杨冰平说,再等10多天,第一批魔芋就可采收。

    “不能只是埋头种地,还要抬头看市场。”杨冰平早有下一步打算,不能等魔芋“熟”了再来找市场,那时候就被动了。

    早在今年7月,杨冰平就和父亲四处考察学习,通过筛选比对,从云南购买了30吨优质的高山魔芋,并外包给成都代加工企业,生产出3款不同口味的魔芋小吃。

    重庆日报记者现场看到,仓库里魔芋脆肠、魔芋耳丝、魔芋毛肚等一字排开,1万多盒魔芋小吃整整齐齐堆放在库房。

    杨冰平介绍,为了打造优质的品牌,他们聘请了国内顶尖的专业设计团队,对魔芋产品的包装进行全方位设计,专门量身定制了易携带的巴掌大小的魔芋产品包装。

    “共生产3万盒魔芋小吃,现在已销售了大半,”杨冰平说,看到巨大的市场前景,今年10月,他们又找到代工厂,加工出魔芋粉丝,提炼出效益更高的魔芋葡甘聚糖。

    目前,该公司已拥有2个系列5款不同的魔芋深加工产品,实现产值近200万元,产品销售覆盖重庆、河南、河北等省区市。市场基础一奠定,不愁基地的魔芋无处销了。

    带领乡亲种魔芋

    这几天,老杨也没闲着,刚从田坝村流转来几百亩土地后,正挨家挨户向村民宣传,希望通过“公司+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公司保底收购,带动大家一起种魔芋增收。

    不仅如此,一周前,杨冰平还与蜂狂购电商平台签订了网售协议,同时,公司上下正为12月8日到广东东莞参加广交会作最后的准备。

    “接下来,我们还要在万盛建立自己的魔芋加工厂,研发出更多的魔芋新产品,打造集魔芋种植、加工、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农旅全产业链,让魔芋系列产品覆盖面更广。”面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杨毓彪、杨冰平父子信心十足。

    文 记者 赵伟平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