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綦江农博园起死回生
从“农家乐”变为“学生乐”
发布时间:2018-03-21 10:20:36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4908

      美丽的羽衣甘蓝。

      学生在体验犁头翻地。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近段时间,綦江区农博园里,每天数百学生参加农耕体验,感受现代农业发展。

    农博园负责人贾大亮看着园内热热闹闹的景象,会心一笑:精准为学生提供农业社会实践“一条龙”服务,看来这条路走对了!

    投入大 产出低

    农博园命悬一线

    永城镇复兴村,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肥沃,雨量充沛、光照良好,老瀛山山溪和永丰河纵贯而过,好一块农业生产宝地!

    2009年,一家农业公司看中这块地,投资1.8亿元,建设农博园,从三方面抓产业发展:一是依托现代科技搞标准化种植,靠农业生产盈利;二是种植新奇植物品种,靠收观赏门票挣钱;三是提供餐饮住宿,靠服务赚钱。

    2011年,农博园建成投运。刚开始,人们涌来看紫色辣椒、飞碟瓜等新奇植物,看无土栽培、水培等农业科技,农博园着实火了一把。

    可好景不长,随着附近区县农业观光园增多,农博园上门游客越来越少,餐饮住宿业务跟着萎缩。果蔬种植这块,由于没有精准分析市场,种出的东西也没有卖出好价钱。

    投入大,回报率低,农博园接连亏损,负债累累。

    “定位不准,没有搞清楚为谁服务,”一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多年的人士一语道破天机,“农博园贪大图全,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没做好,结果整成一个农家乐。”

    换老板 转方向

    农博园改头换面

    2015年10月,农博园换了当家人,乐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接手了生死边缘的“农家乐”。

    面对日益复杂的现代农业竞争环境,必须独辟蹊径才能抢占市场。公司经过多项分析,将经营的目光锁定在中小学生身上。

    “红薯是树上结的,还是地里长的?有的孩子真不知道。”贾大亮说,农耕文化体验和农业知识科普,正是城市孩子需要的。

    农博园调整发展方向,打造新型农业基地,走农教结合的路子,精准为学生服务。

    充分发挥农博园原有农耕文化、农业科技特色,然后再在活动项目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教育、农耕体验实践、户外生存技能培训,以及民俗民风文化体验等教育课程。

    农博园捧回了“重庆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牌子,与重庆主城、綦江及周边区县的500余所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邀请孩子们在这里一边玩一边学习,了解农耕文化,接受农业科普教育。

    增看点 添耍事

    农博园“起死回生”

    如今,走进农博园,绚丽如花的羽衣甘蓝、随风转动的大小风车、竹林深处的生态小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粒种子成本3毛钱,发芽率80%,种一亩羽衣甘蓝成本要7000多,农博园种植了11亩。

    大风车每个15元,小风车也要1块多,农博园风车园一次要挂3万多个风车,费用7万多元……

    两年时间,乐其公司又在农博园投入了2000多万元。

    花这么多钱打造这些貌似不沾边的玩意,其实就是为了增加看点,增添耍事,让学生乐意来,在玩中了解农村生活,享受到一种与平常生活不一样的快乐。

    几名学生拉,1名学生扶着犁头耕地,体验传统农业怎么翻地;为无土栽培作物喷施营养液,体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农博园的系列农耕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体验从古至今农业的发展历程。

    鲁班木工、石磨磨豆花、打草鞋、捉泥鳅……农博园的学生互动项目达到64个。

    实践证明,公司这笔钱没有白花。去年,农博园接待学生9万余名,收入近2000万元,开始扭亏为盈,起死回生。

    “从3月10日开始,每天少则300多名,多则近千名学生排着队到农博园体验农耕生活。”贾大亮透露,随着农博园在校园学生中的名气越来越响,学生都愿意来。

    今年,新签约的团队增多,回头客也持续增长,农博园的农耕体验生意进入春暖花开阶段。

    文/图 通讯员 杨翼德

 

已为您过滤可能失效的链接和图片。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