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敖晓刚:“绿色产业,让我村没有一亩荒地!”
发布时间:2018-04-23 10:04:17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4660

  4月2日上午,荣昌区清流镇马草村的血橙树下、蔬菜地头,到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村支书敖晓刚骑着摩托车穿梭在村组道路上,不时踩下刹车招呼村民:“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年底再给大家分红哈。”

  贫困户隆正良放下手中的农活,高兴地朝着敖晓刚喊道:“还是敖书记你脑子活,让我们种一份地,能有两项收入!跟着你这个‘绿色书记’干,我们有钱赚!”

  令贫困户啧啧称赞的“绿色书记”敖晓刚,任马草村村支部书记已有11年。2009年以来,他带领村民发展起血橙、大白菜、西瓜等产业,探索绿色产业促农致富模式,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干农活不能光蛮干,巧干才能干出高效益。”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敖晓刚眉飞色舞地指着眼前欣欣向荣的土地说,“山上种血橙,山下种蔬菜。可以自豪地说,绿色产业,让我村没有一亩荒地!”

  开荒——

  “你看这沉甸甸的血橙,今年最高批发价卖到了4元一斤!”敖晓刚摘下一个血橙递给记者品尝,“如今这样的丰收场景,是很多村民不曾预料到的!早几年,这些山坡可全是荒山啊!”

  马草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位于清流镇东北边,全村拥有耕地5360亩,生活着985户3485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村里地处浅丘,坡多平地少,土地贫瘠,种植效益差,在家务农的人越来越少,荒芜坡地曾多达2000多亩。

  “过去,我们村受交通等种种条件制约,村里的经济发展无从说起。”敖晓刚说,1991年,他从重庆农校毕业回到家乡时,看着漫山遍野的荒草心痛不已,“为什么大家都要背井离乡出门打工,难道家乡真的没有发展前景?”

  敖晓刚不信。不久,他放弃了在城里种子公司当技术员的工作,毅然回村开辟500亩荒山,种下了一颗颗血橙树。刚开始,周边村民颇为不解:“好好的城里工作不要,竟回农村开荒?橙子能值几个钱,未必还可发财?”敖晓刚不作过多解释,他知道,等三年后血橙出效益了,村民的疑惑自然就打消了。

  “我愿意当免费技术员,带领大家将荒山变成金山。”2007年,敖晓刚当选为村支书。前几年,他带着村干部四处奔走,修起了一条长达12公里的水泥路,将生产便道修到了每个组,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村里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不过,让农民重拾热爱土地的信心,一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2009年春节,敖晓刚找到了颇具经济头脑的村民秦兆华,游说他返乡创业。“你是大学生,又懂技术,我愿意跟你干。” 秦兆华二话不说,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发展血橙产业。渐渐地,林广建、敖以康等村民也试着开垦了300亩荒地,栽下了血橙树。

  “血橙初产年,亩收入就达8000元,让大家目瞪口呆!”村民纷纷找到敖晓刚,想跟着他一起种血橙。他高兴极了,连夜召开“开荒搞生产”村民大会,确立了“山上种血橙,山下种蔬菜”的发展计划。

  一时间,马草村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开荒场景。血橙3000多亩、蔬菜1500亩、成片种植油菜300亩……昔日杂草丛生的闲置地披上了绿装,返乡村民鼓起了干事创业的劲头。

  合作——

  敖晓刚深知,血橙的种植技术有了、品质控制好了、产量上去了,市场销售也不能马虎。

  于是,2011年,敖晓刚在村里组建了荣昌县康元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引导村民科学种植。村民不懂血橙种植要领,他就手把手地教,并定期到果园现场开展技术培训。现在,敖晓刚已培养了柑橘技术骨干60多名,柑橘种植能手300余名。

  如何提高血橙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敖晓刚又将绿色种植的理念引入柑橘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如,他引进了一家万头肉牛养殖户,利用该牛场大量的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合理施用,确保了肥效的持续高效。

  他还注重科学消除病虫害,不但采用太阳能灭虫灯、捕虫贴等,还积极引进虫害天敌。在马草村的血橙果园里,整个生产过程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确保了血橙的绿色生态品质。

  2009年,马草村的血橙顺利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011年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2014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注册了“清流河”商标,目前正在申请有机产品认证。

  如今,绿色种植让马草村闲置的土地活了,荒废的山头绿了,一个个绿色休闲观光产业也逐渐风生水起。每年春暖花开时,都有络绎不绝的市民驱车前来赏花、摘果、垂钓、游园、品农家饭。

  分红——

  村里产业活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如何让更多的村民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这是敖晓刚近两年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2017年6月,敖晓刚采取由村委会、村干部、村民三方入股的方式,发起成立重庆市荣昌区十三亿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业生产提供耕种、收割等社会化服务,获取服务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全村设置股份1390股,村委会占股份的51%,其余由村干部、村民进行入股。对于贫困户,他们可以将扶贫到户资金或自有资金入股到合作社来。”敖晓刚介绍,去年,合作社共收到股本55.6万元,利用这笔钱,目前已购买了大型轮式旋耕机、小型履带式旋耕机、大型收割机,并修建了183平米的机器仓库,用于农闲时停放农机。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合作社旋耕土地1100余亩,收割水稻430亩,创收12万余元,除去成本开支,纯利润7万余元。

  这7万余元,就是合作社入股成员2017年的首笔红利。按照合作社章程和分红方案的规定,今年春节期间,合作社举行了首次分红大会,村委会分得红利5.4万余元,入股村干部每人分得2504元,入股贫困户每户分得451元。

  “我们每年会提取合作社10%的收益来作为入股贫困户的保底分红,然后再进行普通股分红,这样一来,就确保了贫困户的收益更高。”敖晓刚说,对于村委会的5.4万元红利,他已组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决定,购置一台蔬菜地磅秤、一台无人植保机,方便村民卖菜和种菜。

  敖晓刚说,今年,村里将继续通过“实体+金融”的模式,持续深化合作社的运行管理,力争创收30万元以上。

  文/记者 汤艳娟 通讯员 董存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