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一把“焊枪”走天下
焊接技师郑晓明:
发布时间:2019-05-23 09:45:37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2228

38年如一日,国际级焊接大师郑晓明凭着一把“焊枪”,成为“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其工作室也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

  目前在重庆,这样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仅有两个。

  “再小的小事,也要把它做到极致。小事放光,就成大事!”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郑晓明,一探这位重庆技能大师的“焊枪人生”。

  调皮少年变“技术骨干”

  1963年,郑晓明出生在山西太原,1981年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焊接工作。今年56岁的他已经在这一行干了38年。

  初入行,郑晓明并不大喜欢这个工种,工作时插科打诨、迟到早退是常有的事。

  一次,大江厂家属区天然气管道泄漏,需要赶在中午12点前修补完。当时师傅带着郑晓明和另外一名学徒前去抢修。抢修结束后试用,发现郑晓明焊接的地方仍在泄露,三人赶忙返工,直到1点才结束。此时,居民们各种埋怨、责怪铺天盖地,“还电焊工,管道都修不好。”

  郑晓明既羞愧又自责,回来后整个人都变了——他一大早就到厂里上工操作,一有空闲,就带着图纸爬到车上一个一个认部件,那些从前在他眼中死板难记的数字也变得有意义起来,他甚至在家里挂上了焊接原理图。遇到技术难题,他“打破砂锅问到底”地请教师傅。

  就这样,郑晓明凭着一股“钻”劲,业务能力慢慢娴熟起来。一年后,他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克难尖兵”总是马不停蹄

  “碰到急难险重的活找郑晓明准行。”在大家眼中,郑晓明总是迎难而上,勇挑重担。

  2011年,两台T4装甲车在北京试验场进行路试,出现轮包和悬挂裂纹的现象。郑晓明及单位领导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经过一番查勘和分析,制定出了补焊方案。在修补时,由于不能吹风扇,车内空气不流通,郑晓明全副武装,汗水像被雨淋一般往下流,眼睛被刺激得又红又肿,钢板摸着都烫手。但这些丝毫没有让他退缩,两个通宵的奋战,他圆满完成了任务。

  郑晓明手中这把焊枪还是“有功之臣”。去年,公司从意大利进口的铸铁生产线大型气冲铸铁设备损坏,损坏处达80毫米厚,长达1.8米,郑晓明带领工作室成员,经过5天的努力最终焊接修复成功,节约资金60余万元。

  他还修旧利废,通过改进焊接方法,使大量报废的电极夹头重获利用,每年为工厂节约数万元;焊接报废军品铸件20余件,为工厂挽回大量损失……

  3年内培训50名青年高技人才

  凭借精湛的技艺、强烈的责任心,郑晓明被授予第10届“中华技能大奖”荣誉称号,并由他牵头成立了国家技能大师“郑晓明”工作室,这是我国政府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目前在重庆,这样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仅有两个。

  作为工作室“掌门人”,他累计带徒100多名,为公司培养高级技师6名、技师12名、高级工70余名,为公司焊工开办焊接技术培训900余课时。他和工作室成员承担了“减小轮式战车车体焊接变形攻关”等3个项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我跟他从2003年一起工作到现在,他除了是能工巧匠,更是一位好老师。”41岁的许军对郑晓明满口称赞,“每次上工前,他总是把所需要的工具、零件摆放好,把焊接的位置、有可能发生的意外等情况全部考虑周全后才开始工作。”

  谈到未来,郑晓明坦言自己有两个目标:一是3年内培训50名青年高技人才;二是吸收2至3名青年高技人才,为他们搭建平台。

  用一把焊枪诠释着一名技术工人的崇高价值,郑晓明的人生,因四溅的焊花而格外绚烂。

  记者 黄乔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