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编竹器
发布时间:2019-05-30 09:39:33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2347

他叫杨启荣,今年71岁,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编竹器,60多年来,竹编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8岁开始学竹编

  “我父亲就是这一带出了名的篾匠,我的手艺都是跟着我父亲学的。”近日,笔者在綦江区中峰镇农贸市场竹编店见到杨启荣时,他正在为一顾客量身定制甑子底,甑子底尺寸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杨启荣说,他的竹器都是现编现卖,大多数都是为消费者量身定制。

  清溪河从中峰镇蜿蜒流过,两岸的竹子成片成林,是天然的竹器原材料,因此中峰镇的竹器产品远近闻名,深受村民青睐。

  杨启荣的父亲就是中峰镇周边小有名气的篾匠师傅,因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原因,杨启荣8岁就跟着父亲学篾活儿。

  杨启荣编的第一个竹器是一只装鱼的笆篓。清溪河水质好,鱼儿多,一到涨水,很多小鲫鱼就浮上水面,他和小伙伴就用笆篓在河里捞鱼。那时候他只会编笆篓,有时候还会在笆篓上编一些鱼儿图案。父亲说他有竹编的天赋,就把所有的手艺传给了他。

  篾竹画受称赞

  十八九岁时,杨启荣就和父亲一样,什么竹器都能编了。不管编什么竹器,只要看父亲编一次,他就能掌握基本技巧。

  “那些年做竹编也是为了有一口饭吃。那时候,农村里的竹器多,篾匠师傅生意好,挣的钱也让全家人生活过得富裕。”杨启荣说,那时候,农村人的生活用品大多是竹器品,像竹篮、竹筐等生产生活用品都很受欢迎。

  最让父亲夸赞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竹器,杨启荣都可以在竹器上编图案。他充分利用竹篾原色的深浅程度,在竹篾上编出好看的图案。

  杨启荣还对竹篾进行改进,将粗篾变成细篾,再配上花卉、动物之类的图案,美观大方,很受欢迎。竹篾精细,编制图案时也特别费时,相对来说价格也比普通的竹器要贵一些。最让村民青睐的是,杨启荣还能根据村民的喜好量身编制图案,即使价格贵,村民也喜欢。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杨启荣编织的竹篾图案非常受欢迎,还在县里获过美术奖。城里来的画家说他编的图案叫“竹篾画”,是难得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要他继续发扬光大。

  想收一个徒弟

  “以前编竹器是为了挣钱过日子,现在编竹器,除了挣钱,更多的是难舍那份情结。”店里堆了许多杨启荣编的竹器,小到装花椒的竹篓子,大到装几十斤的背篓。

  他说,编了60多年的竹篾,已经没办法割舍了。现在他的一儿两女都在城里工作,按说他已经是衣食无忧了。几年前,儿子要接到进城享受生活,但被杨启荣拒绝了:“进了城,我就不能再做竹编的活儿了,我真的不想去。”

  “我有很多竹编绝活,很想找个接班人传下去。”杨启荣还想收一个徒弟,但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人。

  一位进店买竹器的农妇说,杨启荣编的竹器扎实又好看,上周她在这里为城里的亲戚定制了一只花篮,今天来拿。“真漂亮,我姑妈一定会喜欢。”农妇捧着花篮满心喜欢,连声说。

  笔者在店里看到了杨启荣自制的工具。杨启荣拿起其中一个工具说,这是他父亲留下的,已经有40多年历史了。

  杨启荣伸出他的满是伤痕的手告诉笔者,这些就是他竹编的见证,从小到大,这双手不知道被竹篾割过多少次。

  “老人家,你竹编应该戴上手套。”笔者说。

  “戴上手套,手就不灵活了,手不灵活就编不出好看的产品。”杨启荣说,“哪有劳动不流汗水?”

  文  通讯员  张学成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