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一坛鲊海椒 带富一方人
发布时间:2019-09-27 09:46:14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2381

鲊海椒,武陵山地区土家族、苗族妇女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一道咸菜,咸酸适宜、开胃下饭。

  黔江区白石乡的一位农家小哥在打工期间找到商机,回乡将母亲做鲊海椒的“绝活”发扬光大。如今,这道传统的农家美食不仅登上城里人的餐桌,还带动了黔江区16个乡镇的村民增收,让200余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2018年,我们的玉米、辣椒、青菜等原材料基地达到1万亩,为6500人次创造了季节性就业岗位。”这位农家小哥叫李清华,是重庆尝必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对笔者说,他们的产品全年销量达8000余吨,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

  打工悟商机

  李清华说,十多年前,他在广东打工,最喜欢带的“杂包”就是母亲亲手做的鲊海椒。

  “我们黔江鲊海椒,特点就是色鲜味美。”他说,每到辣椒收获的季节,母亲就将辣椒、生姜、大蒜、八角、茴香等佐料混合在一起,用石磨碾成辣椒酱,再加入碾细、去糠的玉米面进行搅拌,装进“倒扑坛”里密封。一周后,略带酸味、咸鲜爽口的鲊海椒就做好了,放入铁锅炒成半熟,加上猪油或腊肉,便成为家里招待客人佐酒下饭的美味菜肴。

  李清华说,每次他带到广东的鲊海椒不仅被重庆老乡“抢”去不少,不少广东朋友吃后也赞不绝口,纷纷委托他下次多带些过来。

  发现商机的李清华于2010年回到老家黔江白石乡,准备创办一家鲊海椒厂。在乡里的大力支持下,他顺利流转到200余亩土地,种植鲊海椒的原材料——玉米、辣椒、生姜、大蒜等。

  “最开始,所有的关键环节都是我妈妈亲自操作,我在旁边边看边学。慢慢地,我也能配比、下料了。”李清华说。

  严把质量关

  “以前做的鲊海椒只供一家人吃,最多有时用来炒腊肉、招待客人。现在我们加工的鲊海椒,是要端上无数家庭餐桌的,必须严把质量关。”李清华说,家庭制作鲊海椒的工序并不复杂,在农村可能每家的细节有些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在储放期间要格外“下细”,每隔一周就要给倒扑坛的坛沿换一次清水,这样既能保持味道的鲜美,又可以延长储藏时间,一般储放一年也不会变味。

  而对于尝必乐公司这样成规模的加工企业来说,特别要注意室内温度和通风,需专人管理,确保食用安全。

  经过9年的打拼,当年仅30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成现在4000余平方米的大型加工厂,尝必乐公司生产的“送饭宝贝”牌土家鲊海椒不仅取得QS质量标准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其制作方法也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并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带富一方人

  “一亩海椒可收入4000元,不用我们背到街上,厂里的人上门来收购。”近日,白石乡安山村一组的李芳琼老人在田间采摘红辣椒时高兴地说。

  李芳琼的两个女儿都成家在外,以前她靠种玉米、喂肥猪为生,一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现在她和老伴将4亩责任地全种上辣椒,亩产在3500斤左右,按每公斤2.5元的收购价计算,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安山村一组距白石乡集镇约4公里,是当地比较偏远的一个贫困村,总人口721户2436人,其中建卡贫困户有58户241人。以前,村里的主要产业只有蚕桑和生猪,尝必乐公司在这里发展辣椒产业后,58户贫困户全部脱了贫。

  “鲊海椒厂每年收购辣椒3000吨、玉米5000吨、生姜和大蒜各5吨,很多村民在基地就近务工。”白石乡分管农业的负责人说。

  文 通讯员 李诗素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