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整”出来的好“钱”景
发布时间:2019-12-16 10:03:12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1529

     前不久,南岸区南山街道放牛村乡村振兴办负责人唐红东带着村里的5家盆景企业参加了全国的一场大型盆景艺术节。很快,各地客商的订单纷纷“飞”来,这让放牛村大竹林组有着10多年盆景种植经验的村民刘刚高兴不已。

  刘刚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放牛村栽种盆景的历史近100年,但由于知名度低,一盆赚不了几个钱。而如今,盆景真正成了“摇钱树”,光这一项每年就为村民带来上千万元的收益。

  其中的变化得从2013年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说起。

  环境脏乱,游客不来,村民发愁

  初冬时节,记者驾车穿过慈母山隧道,沿着一条柏油公路向南山后山方向蜿蜒而上。寂静山林,薄雾如纱,近处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鳞次栉比,远处白鹭在翠竹上翩翩起舞。路边三三两两的游客,或拍照留影,或结伴爬山。

  眼前这一幕让人无法与“脏乱差”三个字联系起来,但唐红东说,2013年以前,脏乱的环境曾阻碍过放牛村的发展。

  放牛村幅员面积有8.5平方公里,距南岸城区仅8公里远,森林覆盖率达72%,空气清新,按理说这里离尘不离城,应该是主城市民首选的休闲打卡地之一,但鲜有市民进村游玩。

  “不要说他们不愿进来耍,就连有的村干部自己也嫌弃这个地方。”唐红东说,当时村里分布着12个院落,有560户村民,由于环保意识落后,家家户户都存在着粪污横流、家禽散养的不文明习惯。

  2013年,结合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放牛村决定,先改善环境,再谈发展。

  美丽乡村,一步一景,城景交融

  要想改变村民多年的生活习惯谈何容易,面对村民的不理解,村干部没有退缩。

  他们首先带头示范,同时开院坝会、村民代表大会,跟村民摆道理、算细账。遇到不理解的村民,还和他们一起到周边的美丽乡村地考察学习。

  经过半年时间的宣传和引导,村里成立了3支保洁队伍,安装了1200多个垃圾桶,修建了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实现雨污分流。村里还制定了清洁卫生评比的规章制度,激发大家互相督促,爱护环境。

  环境一变,激起村民发展激情。“我们的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好,发展乡村旅游有优势。”“村里有盆景栽种的历史,要是利用乡村旅游的流量,没准还能带动盆景产业发展。”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为村子的发展出点子。

  最后,唐红东等村干部决定,将农村环境整治和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带动村民吃“生态饭”。

  为吸引游客进村观光,村里修建了万米观光步道,培育乡村绿化景观带,增添了600亩的桃花园、200亩的杜鹃园、300亩的盆景园。同时,引导村民将房前屋后种上鲜花绿植,做到一步一景,城景交融。

  环境美了,腰包更鼓,生活更好

  这一招,效果出奇的好。刘刚算是第一批受益的村民。

  “过去盆景没名气,客商不愿意来;现在游客多了,口碑起来了,客商不远千里进村来谈合作,如今一年有50万元的收益。”提起村里的变化,刘刚高兴不已。

  盆景产业的风生水起,不仅让刘刚发了财,随着乡村旅游业的红火,村民开始放下锄头,搞起了服务业。

  大竹林组的周二龙厨艺不错,但过去没啥施展才能的空间,随着游客增多,前年他在村里开了家“周氏牛肉馆”,一天也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村民陈斌通过土地流转,搞起了民宿酒店,一年下来收益很不错。

  “是环境整治‘整’出来的好‘钱’景。”唐红东说,如今,村里的游客量能达到每年10万人次,旅游收入上1000万元,带动盆景企业10多家,实现年收入上千万元,培育民宿酒店10多家。

  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返乡创业,村里的基础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先后修建起村民活动室、村文化广场、图书室等,并开通了农村公交车,村民增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出行。大竹林组村民肖庆君感慨地说:“环境美了,腰包也鼓了,我们的老年生活更丰富了,现在的日子才叫安逸哦!”

  文 记者 赵伟平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