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大足:脱贫致富 柏杨村有“路”
发布时间:2020-05-19 10:37:32    作者:    来源:重庆益农信息社    点击:814

乡村档案:

季家镇柏杨村位于大足西部,辖区面积9平方公里。昔日的柏杨村,交通不便,没有支柱产业,大量劳力外出,贫困发生率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重点难点村,于2015年被识别为市级贫困村。

脱贫“武艺”:

通过产业扶贫,壮大集体经济,柏杨村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贫困户入股分红、就近就业;制定奖励机制,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和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务工。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道路建设,优化人居环境,不断完善产业配套。

“武艺”境界:

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柏杨村先后引入银奇心猕猴桃公司、薯乡缘粉条加工厂等4家龙头企业,年产值达到1200余万元。每年吸纳农民就近务工近100人,务工收入近400万元,流转土地850亩,流转收入51万元。村集体成立大足区振乡农业有限公司,现已发展红心猕猴桃50亩、九叶青花椒330亩、柑橘240亩。交通更加便利。规划公路建设总里程34.5公里,已完成25.88公里,正在实施8.62公里。完成人行便道8公里、人行便桥1座,正在实施人行便道4公里。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实施自来水全覆盖工程、天然气安装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协调水利部门,解决高坡群众饮水困难18户53人,全面保障饮水安全。通过慈善机构和帮扶单位,获赠太阳能路灯56盏,道旁种植美人蕉2.4万余株。

产业配套不断完善。通过争取项目和自建方式完成村集体经济产业园主供水管网、50亩猕猴桃滴灌系统、200亩花椒灌溉系统、280亩宜机化改造、冻库、花椒烤房等建设。

目前,柏杨村社社通公路、户户通便道、“两不愁三保障”均已实现,村集体经济初见成效,干群关系和谐友好。

壮大集体经济激活“造血”功能

初夏,柏杨村妙高山一片翠绿。满山遍野的花椒、猕猴桃、柑橘既是山头的“颜值担当”,也是全村增收致富的“实力派助手”。沿盘山公路下行,不一会儿便来了到红心猕猴桃基地。管理人员马明华正在给鸡蛋大的猕猴桃杀菌。“小马,最近猕猴桃长势怎么样?”柏杨村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熊代伟走上前去。“长势好哟,书记。前段时间降雨少,还好有喷灌设施,基本没受影响。”马明华转头答道。“那就好!猕猴桃还有几个月上市,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管护,争取卖个好价钱。”熊代伟欣慰地点点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对此,柏杨村一直深信不疑。2017年,为了破解“空壳村”的难题,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柏杨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重庆市大足区振乡农业有限公司,妙高山一带的产业基地就归属于这个公司。为了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柏杨村鼓励110户建卡贫困户,以村委会代持股的方式入股振乡农业有限公司和妙峰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按股分红。“今年,红心猕猴桃和九叶青花椒有产出了,村集体经济预计可实现收入60—80万元。”熊代伟乐呵呵地说,待三年后全面进入丰产期,收入每年将达到500万元以上,到时贫困户和村民可以分红。除了分红,公司还吸纳有劳力的贫困户在公司和合作社务工,承包了部分建卡贫困户的撂荒地,同时把集体收益量化确权到全村所有村民。这样一来,贫困户和村民实现了多重收益。目前,该公司已发展红心猕猴桃50亩、九叶青花椒200亩、柑橘240亩,还在猕猴桃树下种起了黄精等中药材。另有130亩土地已完成宜机化改造,正在种植广安青花椒。“随着交通的不断改善,下一步,村里将把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妙高山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帮助村民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熊代伟说。

自来水“上坡”告别“饮水难”

柏杨村山高坡陡,“饮水难”成了山上村民最大的心病。为全面保障饮水安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积极协调水利部门,成功解决高坡群众饮水困难户18户53人。巩固脱贫户龙文秀就是受益人之一。临近中午,71岁的龙文秀准备做饭。她轻轻拧开水龙头,一股清亮的自来水迅速流入到淘米盆中。“龙嬢嬢,在做饭啊?自来水用起方便不?”熊代伟站在龙文秀厨房门口,微笑着说。“方便哦!亏得你们帮忙,我们是做梦都没想到能用上自来水。”龙文秀开心地说。龙文秀家在柏杨村1组,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家中仅剩龙文秀和患脑瘫的孙女。由于居住在山中,饮水是难事,龙文秀经常要到几里路外的水井担水,往返要花上1个多小时。遇上下雨天,山路湿滑,摔跤是常有的事。龙文秀女儿不放心,经常来母亲家帮忙照料。“从我嫁来开始,全家用水都靠到后山去挑,洗澡都是算着时间洗一回。”回忆起挑水的经历,龙文秀如鲠在喉。去年,村干部在走访排查中,发现包括龙文秀在内的18户高坡饮水困难户,便迅速协调水利部门,通过引入自来水等方式,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自来水开通没多久,龙文秀家便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洗澡方便多了。“龙嬢嬢,要是还有什么困难,就给我们说。”熊代伟说。“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接下来,我还想喂些鸡,到时候还要麻烦熊书记帮忙找销路。”龙文秀笑着说。“没得问题,你放心养,销路的问题不用担心。”熊代伟回应道。

“真金白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周志萍,3000元!李行德,2000元!王安德2200元……请听到名字的同志上来领取奖励金!”前不久,在柏杨村发展产业和积极务工奖励兑现大会上,12户巩固贫困户领取了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务工还有奖励?没错。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柏杨村紧扣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推出了专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和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务工奖励办法。在2019年—2020年度,柏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仅限巩固脱贫、未脱贫)每人在村集体经济务工每满50天给予1000元奖励,奖励上限为2000元。除此之外,发展家禽养殖、生猪养殖、水产养殖以及种植作物达到验收条件的也有500元—2000元不等的奖励。每户每年务工加发展产业奖励金上限为3000元。接过3000元的奖励金,巩固脱贫户李元福发展产业的信心倍增。李元福家有两个孩子,家中因学致贫。去年,他接手叔叔家的家庭农场,靠着养鸭赚了1万多元。去年年底,他又扩大养殖规模,饲养了3000只鸭子,但受疫情影响,早该出栏销售的鸭子一度滞销。1个月前,熊代伟了解到李元福的情况,积极联系机关食堂等,通过消费扶贫,让鸭子成功售出。“现在还有多少鸭子要卖?销路有没得问题?”在李元福的农场,熊代伟关切地问道。“谢谢书记关心!你上次给我联系了几家食堂,他们后续还有订单,剩下的300只销售不成问题,而且他们每斤还多给了1块钱。”李元福指着远处水塘中的鸭子说,“只不过前段时间又买了1000只鸭苗,不晓得下半年行情怎么样……”熊代伟看出了李元福的心思,“你放心,如果后面有需要,我可以联系学校食堂销售。”“这样就太好了!发展产业不仅有奖励,还帮忙找销路,我们干劲更足了!”李元福眉头舒展,说话有了底气。他说,今年他还养了兔子和鸡,希望靠自己的双手,走上致富路。

村里的脱贫“明星”

午后1点多,太阳格外刺眼。柏杨村1组,周宗炳从秧田劳作回来,身上到处都是泥浆,看熊代伟朝自家走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熊书记来啦,你看我这一身的泥。”周宗炳拍了拍裤腿。“周叔叔,不要紧的,这是劳动的印记!你勤劳、不怕吃苦,可是我们村的脱贫榜样啊。”熊代伟拉着周宗炳的手说。周宗炳是巩固脱贫户,今年75岁,妻子毕光兰患有严重的腰椎病。曾经,为了照顾妻子,周宗炳只得在家附近打零工、做农活,经济十分困难。好在周宗炳勤劳,村里鼓励贫困户发展农业,周宗炳积极响应,养猪、养鸡鸭、种地,一样都没落下。去年卖掉6头大肥猪,挣了2万多元,今年年初,靠卖仔猪又挣了近2万元。不仅如此,妻子毕光兰通过慢病认定,周宗炳家的房子进行了d级危房改造,一栋坚固、敞亮的新房子拔地而起,房子靠近公路,出行十分方便。“新房子住着安逸撒?”熊代伟问道。“安逸!前不久把地坝打好了,就更安逸了!”周宗炳笑得合不拢嘴。“这个天,你一个人栽秧不容易。平时要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了。”熊代伟关心地说。“人嘛,就是要肯干,要自力更生。既然国家的政策都这么好,我们更要努力咯。”周宗炳说。周宗炳的话让人感动,也让人振奋。在柏杨村,还有不少像周宗炳一样的脱贫“明星”。

柏杨村9组的刘伯文也是村里的致富名人。作为稳定脱贫户的刘伯文,也有自己的一段脱贫致富故事。刘伯文和妻子邓景苹曾常年在外地打工,收入却不高。几年前,两个儿子读书让家里面临巨大的压力,家中因学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刘伯文决心改变现状,回村承包10余亩土地,发展稻田养虾。当年便摘下贫困户的帽子。此后,刘伯文又种植了10余亩花椒,发展鸡鸭鹅养殖。去年,刘伯文将稻虾养殖规模扩大到30余亩,在他的带动下,同村7户农户也发展起了稻田养虾。“勤劳致富,我相信通过双手,我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刘伯文说。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