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网红村”养成记
发布时间:2020-07-24 11:49:04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824

破旧的轮胎变成花台,路边各色鲜花盛开,红色标语镶嵌在房屋的外墙,红军美食文化街上,餐馆的厨师身着红军装忙碌……

盛夏时节,在綦江区安稳镇崇河村,当地以红色文化元素吸引游客,这个小村成为不少人体验红色旅游的打卡地。

挖掘红色资源

乡村变景区

崇河村距离綦江城区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与贵州桐梓县尧龙山镇接壤,是一个典型的渝黔边境乡村。在渝黔高速建成通车之前,该村是来往渝黔两地的必经之地,每到饭点,大小客车都会在此停歇吃饭,有时排队的客车达一两公里。

村主任姚守明说,崇河村210国道沿线两旁曾经分布着30多家餐馆,修车店、理发店、旅馆等一应俱全,与其说是一个小乡村,不如说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谈起当时的盛况,姚守明难掩自豪之情。可随着交通优势的失去,崇河村渐渐人烟稀少,原先在家经商的村民纷纷背起行囊到外地谋生。全村共2064人,近500名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

如何实现崇河村的乡村振兴?

去年以来,安稳镇党委政府开始不断思考谋划——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崇河村既保留了川黔盐马古道、红军长征路等历史资源,又紧邻贵州,盛夏避暑资源突出。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农旅融合发展。

一条红军美食街不久之后就呈现在村民面前。安稳镇党委书记刘剑介绍,当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此后不断有游客前来重走长征路,重温那段历史。

突出当地特色

观光变体验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当地人积极参与其中,更是直接的受益者。

54岁的村民罗德开在崇河村开餐馆已有24年之久,在村里打造红军美食文化街时,他就嗅到了商机,主动把餐馆重新改造一番,他笑称自己迎来了第二春。

“崇河辣子鸡,闻名渝黔两省,好品牌,引客来。”罗德开笑着说,为了配合红军美食文化,他推出了红军套餐,如红军鸡、红军回锅肉。游客较多时,罗德开会身穿红军装下厨,上菜时他还会讲当地的红军故事。游客们拿起手机拍摄,发到朋友圈和抖音等社交媒体,崇河村的名气就此一步步扩大。

目前,崇河村的特色餐饮店已发展到8家,还有3家农家乐,6家民宿,就地就近解决2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

田园变公园

农旅融合发展,也是崇河村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抓手之一,致力于打造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全域化农旅融合格局。

以前,崇河村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普通村落,老式的砖墙房、泥泞的人行道、垃圾乱扔污水乱排,就连村民都怨声载道,更别说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现在,崇河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本颓倾不堪的农房,村里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风貌改造,同时新建了红军亭、红军广场等设施,成了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慢行、慢游、慢生活,注重从外在颜值到内在气质的精神体验,是崇河村的核心目标。”安稳镇人大主席代显锋介绍,该村共有贫困人口15户51人,目前已全部脱贫,通过农旅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脱贫户程建聪一家以前因病致贫,全家生活窘迫,在增收的道路上屡经挫折。有了红军美食街的“崇河鸡”产业链,村两委帮助他协调租地、申请小额信贷等事宜,他现在养殖崇河“跑山鸡”600只,根本不愁卖,早就脱了贫。

“围绕农旅融合,我们积极探索‘大项目+小业主’的发展模式,为更多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代显锋说,目前崇河村已落地各类乡村业态20余家,通过劳务、旅游接待、土地入股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

通讯员吴长飞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