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万盛凉风村 靠吃“绿色饭” 摘下“国贫帽”
发布时间:2020-08-24 10:01:27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852

近日清晨,阳光洒进绿色山峦,照耀着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

村里花卉苗木基地大棚内,几名工人正在往小货车上码放红掌、绿萝等植物,准备送到万盛城区。“现在不当矿工当园林工,挣的钱也不少。”贫困户王洪定说。

近年来,曾为国家级贫困村的凉风村,通过发展花卉苗木、乡村旅游、钓鱼比赛等绿色产业,实现了从“黑色贫困”向“绿色富裕”的转型,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600余元增至去年的近1.1万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关停小煤窑

凉风村的花卉苗木基地内,一根高二三十米的烟囱直插云霄。

“这里以前是关坝煤矿所在地,后来煤窑关闭后就荒废了,直到去年我们在这里建花卉苗木。”市体育局派驻凉风村的第一书记胡栋梁指向苗木葱茏的基地深处,那里有一个已被封上的矿洞入口。

关坝曾是万盛小煤窑较为集中的区域,仅凉风村境内规模较大的就有3个。许多农民进矿打工维生。随着煤矿资源的枯竭,原来的挣钱路子逐渐断了;矿山开采带来一定的生态影响,发展传统农业也困难重重。

2014年,凉风村全村贫困发生率达到13.8%,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村。

发展乡村游

要脱贫,必须跳出“路径依赖”。

村里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充分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共同确定了“以脱贫为目标、以生态为抓手、以产业为核心”的转型道路。随后,该村作为万盛乡村旅游首批村落重点,确定了在修复、发展生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特色休闲垂钓、生态果蔬种植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

全村重点发展了17个鱼池,每片鱼池分别配套建设了钓鱼平台、休闲亭廊,建设了总长6公里的溱溪河骑行绿道、20公里长的健身步道、11制标准足球场等,承办了系列钓鱼比赛。

通过“三变”改革,村里根据产业发展和游客需求,成立了餐饮服务、渔业、果蔬三个专业合作社,发展餐饮服务、休闲垂钓、果蔬采摘等乡村旅游业。

财兴社的犹建军、傅应素夫妇原本都在镇里的煤窑打工。10多年前,下井的犹建军在务工中受了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煤窑关闭后,两人在一家渔业公司帮着养鱼。村里发展垂钓休闲业后,他俩在村干部的建议下承包了12亩鱼塘,供游客休闲垂钓。

“我们的鱼不用喂食,也不用捞起来运市场,就在鱼塘边把鱼卖了,每公斤32至40元,比市场高出一倍。”傅应素满意地说,发展鱼塘垂钓,活路更轻松,但收入远高于当矿工。

据统计,目前全村已发展种植、养殖大户共5户,家庭农场两家以及专业合作社3个,全村注册的微企有177个,建成生态鱼综合养殖基地600余亩、生态果蔬1000余亩,发展农家乐75户。

闯出致富路

现在进入凉风村村口,目光所至,两侧是连绵的青翠山峦,半山是成片的李子和粑粑柑果园,山下既有清澈的溪河和成片的鱼塘,也有色彩斑斓的连片花木基地,成为万盛有名的“生态凉风·梦乡渔村”景致。

边塆社的黄世刚家靠近贵州,四周是青山与绿树。2016年,在外跑“黑车”的黄世刚回家开起“大自然农家乐”,利用屋后的自家山地种桂花树,林下养鸡。

“周边环境好,来的客人也多。”黄世刚说,仅上个周末,来自重庆的二三十名游客在农乐家包吃包住了两天,他就收入了两三千元。

发展“绿色农业”也让村民尝到了甜头。“现在每公斤生态鱼价格达到30元,比普通鱼要高出1/4,相当于同一口鱼塘、同样的产量能多挣两万元左右。”村党委书记李明会说,原来许多村民认为挖煤“来得快”、发展绿色产业“见效慢”,现在大家都转变了观念,高高兴兴地吃上了“绿色饭”。

凉风村现在已获得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全市“十佳美丽乡村典范”等称号。同时,“凉风生态鱼”正在申报国家绿色产品标志,李子、耙耙柑等农产品将加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绿色生态产业还在不断深化、延伸。

文/记者  罗芸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