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一手”打造两个产业园
黔江金溪镇贫困户田建
发布时间:2020-09-08 11:08:57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852

近日,黔江区金溪镇清水村一组的一片桑园里,笔者见到这样一幕:人在采摘桑叶,鸡在桑园觅食。这是当地贫困户、残疾人田建返乡打造的山地立体农业示范基地。

“这些鸡,自己在桑园找吃的,喂的粮食少,专门提供给主城区那些坐月子的产妇吃,所以叫‘月子土鸡’。”田建说,他靠一只右手艰辛创业,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附近的50余户家庭,包括20余户建卡贫困户和残疾家庭在基地务工增收,实现了脱贫摘帽。

去年,田建被黔江区评为“最美脱贫户”。

新疆摘棉

遇车祸不幸致残

田建,中等身材,头脑灵活,能说会道。1991年,刚满19岁的他听说新疆种棉花、摘棉花很挣钱,便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新疆干起了采棉工,后来又开起了大货车。

1993年7月的一天,田建驾驶东风牌大货车,在一弯道处与一辆加长挂车相撞,他在医院昏迷了10多天。醒来后他发现,自己的左眼被摘除,左臂被截肢。

身心遭受沉重打击的田建出院后,拿着1.7万元赔偿金回家开了家小商店。1998年,经历了两次婚姻失败的他再次前往新疆谋生。期间,他摘棉花、种棉花、上工地、进煤矿,还当过放羊娃。

身残志坚

蚕桑产业延伸两个村

2017年,田建一个人在外漂泊多年,家里80多岁的母亲需要照顾,他便回到了家乡。村里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将他纳为建卡贫困户。

当年冬天,在村里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田建拿出5万元积蓄,到邻村的山坳村四组,流转了100亩地发展蚕桑。2018年,田建参加了金溪镇组织的多次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并在镇蚕茧站技术人员的上门指导下,利用新栽桑的桑叶喂养了一季蚕,收入1万多元。

这是,市卫健委扶贫集团驻清水村第一书记李小兵找到田建,说:“田大哥,你干脆把你老家门前那80亩老桑园也接管过来,养蚕大棚还能将就用,投入也小。”

“好是好,就是我手头缺钱!”田建摊开手掌算了算,“桑园改良要钱,重搭蚕棚要钱,请人帮工要钱。还有工人背着100多斤重的桑叶,从几根木棒棒桥走过,该多危险呀!你最好还帮我介绍个老婆来打帮手,不然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李小兵听他这么一说,觉得田建多年在外,确实见识广,想干点实事。“前面的事都好说,就是找老婆嘛,我拍不了板。”

在李小兵的努力下,当地积极为田建申请了产业扶贫贷款,帮扶单位出资建的人行产业桥也在今年4月完工。去年,田建顺利改建老桑园,建起新的养蚕大棚,栽桑90亩。

桑鸡种养

助更多贫困户摘帽

有了当地政府和帮扶部门的支持,田建干劲十足,每天奔波于山坳村和清水村的两处桑园,虽然相距15公里,但他乐在其中。

市卫健委帮扶集团驻山坳村第一书记刘畅去年为其送去1000只鸡苗。由于第一年养鸡没经验,耗损一半,当年养鸡收入5万余元,另外蚕茧收入了4万多元。

而在位于清水村的桑园,李小兵也送来750只鸡苗。去年这里卖鸡收入了3万元,蚕茧收入12万元。今年李小兵又为桑园送来1100只鸡苗,目前已长成半大鸡崽,成活率达到90%以上,预计今年养鸡收入可达到9万元。

“最初套种的100多亩辣椒,收入很少,看来还是养鸡比较适合。”田建说,两个村的土地流转涉及50余户,基地解决了30余位村民就近务工。其中,在基地长期务工的田井会、田友参、王安全、刘科珍等20余户建卡贫困户、残疾家庭,通过务工实现了脱贫摘帽。

单手创业

让他顺利“脱单”

今年,田建计划两个桑园养蚕200张,产茧1.6万斤,收入30万元。可惜在前不久的洪灾中,损失了10多万元。

“各方面都及时给了我帮助。”他说,如今,两个蚕桑基地建起了5个钢架结构的蚕棚和1个小蚕共育室,当地对这些基础设施都进行了补贴;区残联也给与了扶持奖励;市卫健委帮扶集团除了出资9万余元架起扶贫产业桥,今年还为他们购买了1万多元专用肥。

今年,田建还学会了发短视频,他单手采桑、单手养蚕的故事让彭水女士罗应琴看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到黔江来帮他打理蚕桑园。“我能有今天,感谢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及帮扶单位的精准帮扶。”田建说,待今年秋蚕养完,他俩举办婚礼那天,一定要请李小兵等人来喝喜酒,“他们是我脱贫、脱单的帮扶人和见证人!”

文 通讯员李诗素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