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石柱残疾夫妻 小馒头“蒸”出幸福来
发布时间:2020-12-21 09:58:01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点击:853

有句俗语叫“不蒸馒头蒸口气”,说的是做人要有骨气。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沿溪镇陡岩村双建组,崔学安和谭付琼这对残疾夫妻不等不靠,蒸馒头年收入达8万元,成为全村第一个主动脱贫的贫困户家庭。

村里的关怀好暖心

崔学安今年65岁,小时候干农活意外受伤,导致右腿残疾,行动不便。妻子谭付琼也是因意外右腿残疾。两个女儿都已远嫁,儿子再婚后安家在青海。

2014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等程序,将崔学安夫妇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的关怀让他心里暖洋洋的,他决定利用自己厨艺好的特点搞餐饮。

这个想法得到村干部们的大力支持,他先是在家蒸馒头,接着到附近的场镇贩卖。后来又建起农村一条龙服务厨师班,附近大大小小的红白喜事都爱聘用他们的厨师班。

2015年,他家年收入两万元以上。当年10月,在全村贫困户动态调整会上,崔学安主动提出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残疾给自己和家庭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但我们一家都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现在不穷了,不想再当贫困户。”

咬牙坚持蒸馒头

2018年,崔学安夫妇决定将孙女送到相邻的忠县复兴小学求学,为方便照顾,他们在复兴镇上租用了一件平房,开起了馒头铺子。

为了解决他的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带他到农村商业银行咨询,并顺利办理了贴息贷款5万元,帮助他购买了搅面机、蒸笼等设备。

每天凌晨一两点,夫妻俩就起床,起面、搅面、揉馍、蒸馍、送馍,一直忙到下午一两点多才能休息。尽管夫妻俩是肢体二级残疾,常常累得腰酸腿疼,但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们也咬牙坚持着。

由于口感好、分量足、价格实惠,他家馒头成了当地的抢手货,节假日还需要预定。最初,每逢赶场天,他蒸4袋面,现在平均能蒸10袋面,馒头当日全部能卖完。特别是春季果树疏花和秋季采摘时节,崔学安的馒头卖得更快,甚至供不应求,很多人都知道陡岩村有对“馒头夫妻”。

年收入8万元

去年,崔学安做了肱骨矫正手术,术后一个多月身体仍然疼痛,但他没休息几天又站在了热气腾腾的蒸笼前。

如今,崔学安夫妇的年收入可达8万多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为了扩大规模,最近他们又投资更换了新型搅面机,添置了新蒸笼,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笑着说:“现在,家里欠款早已还清,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今后的好日子多着哩!”

通讯员石君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