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石柱:产业带动促增收 农民富足乡村美
发布时间:2021-05-24 10:12:18    作者:    来源:华龙网    点击:1003

(特约通讯员隆太良)他,瘦高的个子,外表看似文静,眼神里却始终浸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果敢;他坚守基层,用执着担当,时刻展现着军人本色和风采……他就是重庆市石柱县大歇镇高杨村党支部书记、大歇镇农村饮水协会会长谭华权。

抓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8年5月,曾在部队大熔炉磨炼五年的谭华权临危受命,任高杨村党支部副书记,2020年10月,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谭华权不计得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从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抓起,在较短的时间内,全村改建、整治和新建大大小小的山坪塘30多口,解决了数千亩耕地的灌溉问题;扩建、改建和新建公路14公里,解决了全村6个组2600多名村民的出行难问题;全村整治危旧房22栋、改厕179户、改厨84户、改地坪0.98万平方米、改风貌1.71万平方米。基础设施的提升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9年初,高杨村棉花组朱永财在修建好新房后,无钱购买厨房的门窗和瓦片。谭华权带头捐款500元,其他村组干部也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纷纷捐款,很快筹集起2000多元现金,解了朱永财的燃眉之急。

发展特色产业填补集体经济空白

立夏以来,在高杨村中台组的脆红李基地,郁郁葱葱的李树上,挂满了小李子。基地里,一排排刚移栽好套种在地里的辣椒苗随风摇曳、长势旺盛,产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前,高杨村的青壮年以外出务工为主,撂荒田地较多。村里特色产业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白村”。

“产业兴则乡村兴。”回村工作以来,谭华权认识到产业发展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关系着乡村振兴。怀揣责任和担当的谭华权下定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决心。

在谭华权主导下,高杨村引进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起了脆红李产业860亩、白香果200亩,产业覆盖全村430多户农户。村里还用上级部门的帮扶资金入股到石柱县高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此外,谭华权与村组干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还集思广益,完善了“专业合作社(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2020年,高杨村通过发展脆红李、白香果和肉牛养殖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万余元,改写了集体经济“空白村”的历史。

真情管水护水涓涓甘泉润泽民心

2019年,大歇镇成立农村饮水管理协会时,谭华权在竞争上岗中得到村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一致推选他为会长。

据了解,全镇建有20立方米、30立方米和50立方米的人饮蓄水池共400多口,分布在绵延起伏的山山岭岭间。为让当地村民喝上自来水,他经常翻山越岭、爬坡上坎,在管水护水中洒下了辛劳汗水。

2020年6月中旬,一场大暴雨袭击了大歇镇,全镇饮水管道受损最为严重。为确保当地村民及时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洪水稍退,谭华权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村管水员,冒着高温及时清理蓄水池里堆积的沙石。他脏活累活争着干,经常累得气喘吁吁,稍稍休息后又投入到战斗中。

洪水过后,公路冲毁严重。谭华权购买回来水管后,只能或背或扛送到工地上,再马不停蹄更换损坏的管道。他天天早出晚归,每天累得大汗淋漓,晚上还要回到村里处理日常事务。经过10天的连轴转,全镇更换损毁的水管1万余米,终于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自来水恢复正常后,双会村深基组年过半百的陈世芳拧开水龙头,看到白花花的流水时,激动地说:“谭支书,你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为大家操心,这日子是越过越幸福了……”

谭华权就是这样一个“工作狂”。他默默地奉献着,赢得广大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