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今天是:

      12316“三农”呼叫中心简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12316专题网 >> 致富经验 >> 详细内容
小小“富硒鱼” 撬动富民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3-11-27 17:24:39    作者:    来源:    点击:191

一、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是基础

贾嗣镇位于龙山脚下、綦河岸边,幅员面积83.9平方公里,全镇植被郁郁葱葱、叠翠流金,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这里没有工业污染,山青水净,特别适合生态鱼养殖。

清澈的“綦河”弯弯曲曲流经贾嗣4个村落,担水溪、燕五溪、奔溪河等3条小溪常流不断;得益于贾嗣镇丰富的渔业资源,合作社在山涧溪流或水库灌溉渠道旁水量丰富的地方,依地势而建小型水库5座、山坪塘207口,建成富硒生态鱼养殖基地两处,依托水库配置瘦身鱼网箱,建设富硒瘦身鱼暂养基地。通过富硒瘦身生态鱼基地建设,每年包装无公害富硒瘦身生态鱼500吨,增加利润400余万元。

二、技术先行,成果转化是核心

一是编制一套技术规范标准,有效控制健康养殖质量。囿于养殖技术的不足,为探索出系统科学高效的养殖办法,主动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科研院取得联系,并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在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下,不断摸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模式,并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标准—《富硒生态鱼养殖标准技术》,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产业标准化发展,制定富硒生态鱼池布局建造、饲养管理、污水综合处理等养殖生产标准,确保养鱼生产环节有标可循。创新智能增氧水质调控技术、池塘养殖废水净化技术及80:20养殖模式进行合理搭配品种,克服了传统池塘混养模式的鱼种放养难、饲料选择难、捕捞销售难问题,提高了鱼产量和品质,有效促进了节本增收。

二是搭建一个技术转化平台,确保研究成果有效落地。秉持生态养殖和绿色发展理念,搭建一个富硒生态鱼养殖先行先试的技术转化平台。围绕产地、水源、饲料及渔药使用、池塘标准化养殖、智能增氧水质调控技术和废水净化技术等7个方面制定规范标准,在养殖实践中反复摸索富硒生态鱼养殖标准技术。加强技术推广,创办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定期开展技术座谈交流,组织社员学习《富硒生态鱼养殖操作技术规范》,开展生态养殖技术、常见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加强对养殖人员的技术指导,强化源头管理、过程管控,实行统一技术服务、质量管理,确保生态鱼的口碑与质量。

三、品牌打造,立足资源优势是关键

一是深掘本地资源优势,打响地方特色品牌。聚焦“富硒”特色积极打造地方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开展富硒生态鱼特色品牌认证,以品牌促发展。江津区是“中国富硒美食之乡”,也是“中国生态硒城”,90%以上的土壤达到中硒水平,硒分布均衡。背靠丰富的富硒资源,联系专业检测机构对土壤和水样品进行硒含量检测,突出打造富硒生态鱼,注册“綦河”商标,“綦河牌”富硒生态鱼获得全国首批富硒农产品认证。

二是突出抓好生态鱼质量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生态鱼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积极推行“合格证+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持证赋码”上市,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推出“綦河”牌富硒生态鱼在重庆富硒网挂牌销售,消费者通过二维码扫描,就可对贾嗣镇的富硒生态鱼进行追踪溯源。

四、成功共享,联合合作是未来

一是强化“内部分工协作”发展模式。结合社员的现有资源和条件,部分社员负责“瘦身前端”养殖,待养成常规的商品鱼后转运至“瘦身”养殖基地,按照统一技术标准,上市销售前统一通过网箱、鱼池、高位池等过水数月,瘦身后进入市场。

二是加入行业协会,联合协会强化自身建设。通过加入行业协会,及时了解相关政策、行业资讯、市场行情等信息,有效促进产品互通、经验互学、优势互补。

三是实现跨村联合发展,拓宽发展空间。依托富硒生态鱼养殖基地,加强与其他村组的养殖大户在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合作,统一包装,共用商标,定期开展针对品牌创建、商标注册、“三品一标”认证等技术培训,提升区域内养殖户的品牌经营意识。通过扩大发展范围联合提升生态鱼规模化养殖水平,共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议价能力。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